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5月17日至19日在京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

    [     ]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体现了新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自治
    ③缩小了民族区域的自治权
    ④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广东省模拟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5月17日至19日在京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体...” 主要考查您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社会主义的本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 同 点 设立的地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如澳门、香港
自治程度 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社会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设立的目的 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 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
相同点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都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下。
②范围: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③内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地位 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 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核心内容 自治权
决定因素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 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又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像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其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体系和全部发展历史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将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共产主义,也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并不在于它与生产力发展不产生矛盾,而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始终自觉地改革和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其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当这个物质条件提供得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以往社会,当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取代以前腐朽的社会形态时,都是通过一种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更为文明的剥削形式,取代过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是以往社会中最发达、最成熟,也是最后一种剥削形式。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针对过去“左”的、以贫穷为荣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针对右的主张资本主义的观念,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总之,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论断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死板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这就具体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首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本身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必然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差别。

其次,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区域富裕程度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同,科技教育水平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社会生产力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这种按照优胜劣汰规则展开的竞争必然形成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在收益上的差距和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自然会产生分配收入上的差别。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差别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会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唯利是图等思想得以蔓延。


发现相似题
与“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5月17日至19日在京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