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某中学组织同学到华北平原一带春游。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画出了活动区域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并写出了春游日记。请你根据选取的春游日记和土地利用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春游日记:
    我们在白云湖边举行联欢。站在湖边望去,笔直的白云河直通大海。村庄均匀散布在碧绿的麦田,白云镇中一座高大的教堂从民居中拔起,教堂顶部巨大的十字十分醒目(状如景观图)。在镇东南面乡村路与公路交汇处有一座工厂,工厂的烟囱里不停的冒出浓浓的黑烟。

    (1)用“O”符号在图中相应位置上画出春游日记中描述的工厂。
    (2)归纳分析该地的地势特点。
                                                                                                                                                           
    (3)据当地人讲,历史上白云河弯弯曲曲,为了泄洪和排涝,人们把河流改造成笔直的形态。这里的洪
    涝灾害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4)据当地人讲,每到夏季,镇东南的工厂冒出的烟尘常常会飘散到白云镇,呛得人很难受。而到了冬
    季,这种现象基本不会发生。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5)根据该地的教堂,可以推知该地盛行过的宗教是                                
    本题信息:2009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杨文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中学组织同学到华北平原一带春游。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画出了活动区域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并写出了春游日记。请你根据选取的春游日记和土地利用分布图,分析回...” 主要考查您对

地图的基本知识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中国的气候,季风

中国的河流,湖泊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地图的基本知识
  •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 中国的气候,季风
  • 中国的河流,湖泊
地图: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的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都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或扩大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三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一般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
比例尺的几种表达方式:

地图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比例尺。
3、当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内容越详细,表示的范围越小。
4、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向标、经纬网,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比例尺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1.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图上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2.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图上比例尺和等高线疏密度相同时,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地图图例:

特殊的地图——航海图:
航海图是海洋地图的一种,是海上安全航行的指南。
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地图是14-17世纪的波特兰型海图,专门供航海用,图上布满放射状的方位线,航行者借助这些方位线和罗经仪,可以随时测定船在海洋上的方向。图上还详细绘出海岸线、海湾、岛屿、海角、浅滩、沿海山脉以及有助于航海的地物。航海图现在的航海图要比波特兰海图复杂得多,除了标有明确的航道外,海洋水文要素、海底地形、近海陆地地貌、航行障碍物、助航设备以及港口、海峡、岛屿、风向、方位都用适当的图例在图上表示出来。海洋水文要素包括水深、潮汐、洋流、漩涡、冰山和结冰界线等。
海底地形包括海底山脉、暗礁、海沟等。航行障碍物主要指礁石、浅滩、险恶地段以及沉船、捕鱼设备和布雷区。助航设备指的是航行标志,如灯塔、灯桩和立标等。
汉语:
汉语是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共和国、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承认的官方六大的工作语言之一。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
语种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南部
俄语 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地区:

名称 发源与分布
基督教 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佛教 发源于古印度,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伊斯兰教 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种类: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语言分布图:


世界宗教分布与传播:


世界宗教的扩散:
1.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最突出的是移民,通过信奉某种宗教的移民而将该宗教带到新的地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欧洲移民的国家,所信奉的宗教与母国信奉的宗教是相同的,而且很难改变。其次,是通过传教士转移到新的地区进行传教,在我国,佛教和基督教都是通过“番僧”和“洋教士”把佛教和基督教传入我国的;
2.扩展扩散:宗教通过传教士在新区对那些渴望接受宗教的人进行传播,在基督教方面先是在贫苦人中传播,当其被奉为国教时,才由城市走向农村。后来,基督教随欧洲宗主国进行殖民活动也是先在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开始,然后再转向人口稀少的农村。佛塔起源于印度,当初是为埋藏佛的舍利而建,后来演变成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从塔的形状看,印度的佛塔为半圆型,中国的佛塔为多边形。"地宫"是中国佛塔的独有构造,建于塔下,用来埋藏佛的舍利和陪葬物。印度实行火葬,没有深埋的习俗,佛舍利藏于塔内。中国佛塔最显著的特征是塔檐向上挑起,成飞檐翘角状。中国佛塔讲究塔身装饰美,在塔身和塔内雕刻形态各异的佛像,印度佛塔没有装饰。印度佛塔一般为3层,我国佛塔级数却为5、7、9、11、13、15等奇数层,而塔的平面形状多为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偶数面。


我国的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温度分布特点: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最冷的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与分布特点: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我国气候特点与评价: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 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对比: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温度带划分对比: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冬季1月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夏季7月 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热带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 >8000℃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高原气候区 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 <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

降水分布与时间对比: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界限的划分:
1.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2.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3.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
1.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中国干湿情况分布图:
我国气候分布图:

我国季风走向示意图: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5.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我国河流主要特点:

基本特点

内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27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延伸内流湖):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原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原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原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原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较短
原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内流河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 征

成  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
汛期短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内流河河水沿途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两大湖泊分布区概况: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其中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绝大多数属内流湖,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其中青海湖(青)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属咸水湖),纳木错(藏)为海拔最高的大湖。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湖。除天然湖泊外,我国还有许多人工湖泊──水库。天然湖泊与水库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灌溉、航运、养殖、发电、提取化工原料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我国不少湖区风景秀丽,如西湖、太湖、洱海、天池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京杭大运河的相关信息: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鲁、苏、浙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
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的洞庭湖、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和香港米浦等7处湿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的直接利用功能有:

1.提供水资源及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2.提供矿物资源及能源和水运条件。

湿地的间接利用功能有:

1.调蓄水量、调节气候;
2.沉积营养物质和净化污水;
3.与地下水交流和防止海水入侵;
4.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5.具有景观和旅游价值;
6.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

我国内流区、外流区的分布:


中国河流分布图:


龙滩水电站:
位于红水河上游的龙滩水电站是我国装机规模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第二大水电工程。
1.西电东送的龙头:它的建设对于促进全国电力联网,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广东和广西电力增长的需要,优化华南地区电力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2.防洪效益:对减轻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效益。
3.航运效益:红水河自此将成为沟通黔、桂、粤三省区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为黔、桂两省区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外运开辟了便捷的新通道。
4.促进西部大开发:将带动当地建材、冶金、机械、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前沿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粤港澳资本、技术、产业西进和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龙滩水电站将为广西境内的区域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电价,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促进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拉动力。


发现相似题
与“某中学组织同学到华北平原一带春游。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画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