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材料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请回答:
    (1)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阅读材料一中的诗句,说出各自的特点及所处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材料二中两首词出自一人之手,风格却有天壤之别,你能联系所学知识找出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主要考查您对

李白与杜甫

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李白与杜甫
  • 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实现他的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当时,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16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762年,李白62岁,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极盛而走向衰落的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瑰丽,有时平易质朴,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他的诗留存到现在的有1400余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诗注本很多,以清康熙时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备,最为流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丽人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等,皆为世人传诵。


唐诗特点:

五、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进一步成熟,讲求声调韵律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后形成,近体诗的形式确立,并一直保存下来,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并列。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诗每首限定四句,律诗限定八句。另有一种排律,又称长律,不受句数限制,只须保持近体诗的格律,可以由十句到上百句不等。


唐诗: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所以会出现这种繁荣的局面,有以下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唐代诗歌的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
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境)人,生于河南新郑。他自幼聪慧,29岁时进士及第。后来进入翰林院。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四年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又做过其他京官和地方官,如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和刑部尚书等。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晚年长期在洛阳定居,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中唐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杜牧:

杜牧(803—853),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做过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和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京官。杜牧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也称“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诗文中多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古诗豪健迭宕,近体诗清俊生动,尤以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最为情韵丰富、意境深远,达到很高艺术水平。著有《樊州文集》。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樊南生,又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25岁时,中进士。次年,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但也因此卷入朋党之争,遭受排挤、攻击和冷遇,一生很不得志,只是担任过校书郎、县尉一类的小官,长期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落魄江湖,过着穷愁飘荡的生活。46岁时死于郑州。李商隐的诗有独到的特色,他的作品总的来看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少;抒发个人的沉落不遇、感伤哀怨情绪的多。他的诗歌语言绮丽、对仗工巧、想象丰富,能够创造出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地表现出来,耐人思味,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著有《李义山诗文集》,文集已散失,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其诗注本颇多,以流行的冯浩的《玉谿生诗详注》较为详备。


柳永和《雨霖铃》: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苏轼本人在1057年(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反对新法的一些措施,受到贬谪。哲宗时,他任翰林学士等,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又被贬谪。在政治上他倾向于保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他却是赞成的。在文学方面,他是革新的主将。他的词开豪放的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内容,包括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身世、友情的抒发,达到了“无意不可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他的散文明白畅达,同韩、柳、欧及其父弟并称。他还擅长书法,独创一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善画竹,主张神似。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北宋晚期学者;母亲系状元孙女,读书很多。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8岁嫁给太学生出身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婚后两人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优裕、美满。她44岁那年,金兵入据中原,他们被迫抛弃金石书画逃往江南。两年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在离乱贫困中漂泊,直至年迈病故。她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练,属婉约派。后期的代表作有《声声慢》《武陵春》等,情调过于伤感。她的作品留下来的有后人辑录的《漱玉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为金人所占。21岁时,他参加抗金义军。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多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收复中原,都未被采纳,反而遭到当权者的忌恨,落职后近二十年,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直到晚年,南宋政府才又重新起用,但仍对他很不重视。年迈的辛弃疾终于怀着收复中原的宏愿,抑郁地离开了人间。 辛弃疾的词里有许多反映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斗争内容,并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态度,交织着意气风发而又沉郁悲凉的复杂心情。坚定的抗金意志,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作品里。他的词,同苏轼一样,不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一位,并在更大的程度上冲破了词的格律,以文为词,问答如话,议论风生,自由奔放。辛弃疾由于政治上失意,力求从抑郁中解脱,这就给他的词带来了消极成分,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


豪放派、婉约派比较:

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应注意,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但各有偏重。


宋词及其沿革:

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唐代,民间就已流行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号为“曲子词”。
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就有词作问世。词发展至宋代而走向辉煌。宋词既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流传至今的仍有两万多首。
南宋的词,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但却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就在宋代,民间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进入繁荣阶段,词的创作高潮便过去了。
作词就是按照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的唱法久已失传,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音乐节奏之美。

宋词:

1、变化: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2、兴盛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要派别:
①婉约派:即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风格是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词的内容上,摆脱了咏叹个人悲欢离合或喜悦忧伤的狭小范围,扩展了题材,凡是怀古、咏史、说理、感事、言志、抒情、描绘山水田园,都可用词来表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了音韵格律的束缚,开创了豪迈奔放和清新高远的风格。


宋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故名宋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是一种音乐化和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一般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也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宋词的流派,历来有婉约与豪放之别。宋词流传至今仍有两万余首、一千四百余家,词牌之多,据《钦定词谱》统计,即达八百二十余调、二千三百余体。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