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混乱必然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即便是资源丰富、有着政治稳定这一传统的美国,在这些年里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思想和骚动:由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组成的补助金大军……主张重新分配收入的各种建议,其中包括要求丰厚养老金的《汤森计划》;路易斯安那州参议员休伊·朗的“分享财富”运动,等等。政治动乱的另一表现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举中取得了彻底胜利。随即而来的“新政”起了政治上不满情绪的安全阀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使种种极端主义运动归于无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从政治、经济文明进程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

    (2)中共十四大召开于哪一年?“新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63票对171票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经过修改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为该方案付诸实施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布什赞扬众议院当天通过救援方案,称该方案对帮助美国经济抵御金融风暴意义重大。他说,他信仰自由市场制度,认为政府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这份救援方案代表了政府为缓解不断扩大的信贷危机所采取的“决定性行动”。
    (3)据材料二、三,中美两国在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上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混乱必然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即便是资源丰富、有着政治稳定这一传统的美国,在这些年里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 主要考查您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虚假繁荣的幻灭

罗斯福实施新政

美国摆脱危机困境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 虚假繁荣的幻灭
  • 罗斯福实施新政
  • 美国摆脱危机困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南方谈话节选: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时常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起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虚假“繁荣”的幻灭:

背景:20年代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表现:全方位的经济危机。


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2、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20年代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的背后会隐藏着危机的表现:

投机活动频繁出现,供需矛盾,生产的盲目扩大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2、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激化。
①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②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用句时髦话来说,就是所谓“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醉心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高度,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评价罗斯福新政:

1、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为二战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保证了美国的民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所以美国的共和制也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2、成功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3、局限性:只是制度内部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混乱必然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