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帝国的行为表现在
    [     ]

    A.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 、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本题信息:2012年上海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帝国的行为表现在[ ]A...” 主要考查您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长城纵横十万里(长城的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明)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 长城纵横十万里(长城的发展,春秋战国,秦汉,明)

西域: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丝绸之路: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1、过程: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2、历史贡献:
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1、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2、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神秘的西域: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一七《西域土地内属略》载,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地势和风土物产有较多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些国家大的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乌孙、且弥、蒲类等。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又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在塔里木河之北有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较大的国家,成为北道诸国,在昆仑山北边大沙漠的南沿有莎车、楼兰等国,成为南道诸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赋,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的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 


历代长城:

1、春秋战国长城
    ①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北方游牧民族袭扰。长城开始修筑。
    ②位置:诸侯国边境;中原北部
    ③功能:防邻国,御匈奴
2、秦始皇长城
    ①背景:匈奴崛起,进入河套
    ②位置:向两侧延伸,西起临洪,东至辽东郡,全长六千多千米
    ③功能:抵御匈奴
3、汉长城
    ①背景:秦汉之际,匈奴强大,威胁中原。汉初和亲仍不能阻止匈奴南下
    ②位置:向西延伸到盐泽,超过一万千米
    ③功能:匈奴不敢南下袭扰
4、明长城
    ①背景:明初、明中期退居澳北的蒙古贵族的威胁,明后期女真人的威胁
    ②位置: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
    ③特点:质量提高,位置向东向南倒退

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修建长城表:


长城的地位:

无论从历史的悠久,工程的浩大,还是从气势的雄伟来说,长城都堪称是世界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


发现相似题
与“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