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下列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     ]

    A.《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
    B.古巴导弹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C.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已经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志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下列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A.《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B.古巴导弹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冷战”的开...” 主要考查您对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杜鲁门主义

联合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苏联解体
  • 东欧剧变
  •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 杜鲁门主义
  • 联合国
苏联解体:
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旧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并加入俄罗斯,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原因:
1.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经济欠发达,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而与美国常年进行军备竞赛,军费开支又异常的庞大。对国内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滋生大量问题;
3.戈尔巴乔夫不成功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东欧聚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的“和平演变”方针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历程:
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2.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3.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的影响:

1.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
2.结束了苏美长达40年的争霸局面,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
3.苏联的瓦解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
苏联解体时要求独立的俄罗斯民众: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东欧聚变的原因:
1.苏联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误导,导致东欧各国思想混乱;
2.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让各国经济陷入困难,民众生活困难,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相继失去领导权;
3.西方的和平演变促使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
2.标志着冷战结束,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终结;
3.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

东欧聚变示意图:

东欧剧变的先后顺序:
波兰—1989年12月29日
罗马尼亚—1990年5月
匈牙利—1990年5月
捷克—1990年6月
保加利亚—1991年7月
苏联—1991年12月(解体)
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
南斯拉夫—1992年4月(解体)


非洲独立运动:
二战后,伴随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下降,非洲殖民地人民掀起了一波独立浪潮,自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90年代,分为4个阶段,全部非洲实现了独立,成为重要的第三世界力量。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的4个阶段:
1.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获得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4.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非洲独立运动的意义:
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非洲国家独立进程图:

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曼德拉在40年来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其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l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与斗争中,社会主义国家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这些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使冷战思维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意识。冷战思维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国际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1.两极格局下美苏互相对抗,阵线分明;
2.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均起到主导作用;
3.以冷战为主要斗争方式;
4.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德意日集团被摧毁,英法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越发壮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阻碍。与此同时,战后苏联积极推广其安全政策,与美国的全球称霸产生极大的矛盾,冷战不可避免。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的计划,遏制共产主义,扩大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的政策和纲领,是冷战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未来几十年美国的政策战胜极大的影响。

杜鲁门与斯大林和丘吉尔:

对两极格局的评价:
1、积极:
使世界顺利的完成了由战争向和平的过度,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同时促进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发展,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2、消极:
美苏不断的对外推行其霸权主义,导致一些地区的不稳定;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成为未来战争的隐患,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极大的阻碍了国际和平进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今天,人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联合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联合国威信是每个成员国不可推脱的责任。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起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10月,联合国大会把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联合国的主要职能:
1.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他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
3.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
4.各会员国在他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
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7.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联合国的发展历程:
1942年1月,中、苏、英、美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采用联合国家这个名称。
1943年10月,中、苏、英、美四国发表《普遍安全宣言》,主张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
1944年,中苏英美等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草拟联合国章程。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苏英美就成立联合国事宜基本达成一致。
1945年6月25日,50多个国家代表齐聚旧金山正式制定《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正式生效。
1946年1月,第一节联合国大会在伦敦召开。
联合国组织机构图:

发现相似题
与“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下列历史结论,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