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设计中,错误的一项是
    [     ]


    本题信息:2009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设计中,错误的一项是[ ]” 主要考查您对

五四爱国运动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西安事变

挺进大别山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五四爱国运动
  •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 西安事变
  • 挺进大别山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
(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
1、国际方面背景: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国内方面背景:
阶级矛盾加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4、时间:
1919年5月4日
5、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阶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大学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学生学生以罢课和游行示威的形式进行斗争。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段登上政治舞台。
7、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免去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和合约上签字。

“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
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2.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
七七事变: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领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地区,日军动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
2、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结果:平津地区相继陷落。
4、影响: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1935年进逼山海关,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开始向华北渗透,何梅协定有赋予日本驻军平津的合法权利,所以北平有驻军很正常,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所以仗没打起来,虽然马占山等人进行抵抗,但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卢沟桥事变时是中国政府军第29军进行的正规抵抗,蒋介石中央政府也发表了抗战宣言,所以中国政府决定迎战,故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
(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间阶层的多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后会引起更大的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1、结果:
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影响: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从西安事变爆发看张学良的爱国举动:
只有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人,才可能视民族兴亡为己任。张学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置个人荣辱于不顾,秉持民族大义,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张学良的爱国举动被人称为“千古英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遭遇:
西安事变后,为了表示诚意,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但是一到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并软禁了起来。张学良曾先后被囚禁于浙江、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后来,南京解放,国民党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移到台湾后继续软禁。直到1988年,他才获得个人自由。
而杨虎城则在西安事变解决后不久即被撤职。1937年6月被迫出国。11月回国后背蒋介石囚禁于南昌。杨虎城被关押了12年,换了几次地方。解放前夕,杨虎城在重庆被特务杀害,他的夫人、儿子、女儿以及秘书一家同时被害。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目的: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

战局的扭转:
1.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三军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像三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 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2.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3.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敌人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
4.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发现相似题
与“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设计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