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3题。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3、当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     ]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慢的季节
    D、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地理单选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3题。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我国气候...”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是气象、气候灾害,其次是地质地貌灾害。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
①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春秋季的干旱;
②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夏季的暴雨、洪涝;
③东北和西南林区——冬春季的森林火灾;
④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地震;
⑤青藏高寒地区——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
⑥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
(4)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自然灾害区——华北地区 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②中部自然灾害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地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区)
③西部自然灾害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 藏南谷地 内蒙古高原 藏北高原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沿海灾害带:
多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
(2)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①旱灾和涝灾:下游最频繁,中游次之,上游最少。
②滑坡、泥石流灾害:上游地区是沿江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沿江地带多自然灾害的原因: 一是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3)山前灾害带:
多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自然灾害。
两对关系: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发现相似题
与“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