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 主要考查您对

文言句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3、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