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生物

首页
  • 单选题
    实验过程中可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下列与控制无关变量有关的是
    ①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将所用试管洗净 ②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③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先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放在相同温度后再混合 ④温特证明生长素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实验中,没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的使用 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剪去两角
    [     ]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生物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马娟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实验过程中可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下列与控制无关变量有关的是①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将所用试管洗净 ②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 主要考查您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光合作用的过程
  •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2、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
3、方法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A B C c
1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 / /
新鲜淀粉酶溶液  / / 1mL 1mL  1mL 
2 保温5min 60℃ 100℃  0℃ 60℃ 100℃ 0℃
3

将a液加入到A试管,
b液加入到B试管,
c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 

         
4 保温5min  
5 滴入碘液,摇匀 60℃ 100℃ 0℃      
6 观察现象并记录            

二、不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原理、目的参照温度的相关内容)
1、实验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1 2 3
1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馏水 1mL / /
3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 1mL /
4 注入盐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6 60℃水浴保温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2mL 2mL 2mL
8 水浴加热煮沸1min  
9 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边记录      
2、实验结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和PH值有关。

易错点拨:

1、在酶的最适pH探究实验中,操作时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清水、加氢氧化钠、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不能把酶加入反应物在酶的作用下先发生水解。
2、在酶的最适温度探究实验中,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需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的试剂宜先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斐林试剂。因选用斐林试剂需热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图解: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项目 光反应(准备阶段) 暗反应(完成阶段)
场所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条件 光、色素、酶、水、ADP、
Pi
 多种酶、[H]、ATP、CO2、C5
物质变化
能量的变化 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相互联系 光反应产物[H]、ATP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易错点拨:

1、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两边的水不可轻易约去,因为反应物中的水在光反应阶段消耗,而产物中的水则在暗反应阶段产生。
2、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的分布场所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知识拓展:

1、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能在厌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条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机物、硫化物、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江海等处,主要分布于水生环境中光线能透射到的缺氧区。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
(1)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2)各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通过扩散分开,各种色素分子在滤纸上可形成不同的色素带。
2.实验过程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由上到下分别是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如图


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

1、实验中几种化学药品的作用
①加入少量SiO2,可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更充分,便于色素完全释放。
②加入少量CaCO3,,可以中和细胞内的有机酸,防止有机酸夺取叶绿素中的镁离子使叶绿素破坏,从而起到保护色素的作用。但SiO2.和CaCO3的加入量要少,否则滤液杂质多、混浊、颜色浅,实验效果差。 2、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叶片要新鲜,颜色要深绿,保证色素的含量。
②研磨要迅速充分。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破坏,时间过长或研磨不充分都会导致色素的量太少而使实验失败。
③滤液细线不仅要求细、直、均匀,而且要求含有较多的色素(可以重复画二至三次)。
④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将得不到清晰的色素带。
3、注意事项
①制备滤纸条时,要剪去两角,这样可以减小边缘效应,使色素在滤纸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②收集滤液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防止滤液挥发。

4、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的原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
5、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
(1)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2)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②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6、收集到的色素滤液绿色过浅,可能原因如下:
①未加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中色素(叶绿素)太少,绿色过浅。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95%的乙醇,提取浓度太低(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95%的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导致色素分子被破坏。
7、如果滤纸条色素带重叠,原因可能是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
知识拓展:

实验创新:本实验中的长条滤纸可以改为圆形滤纸,在滤纸的中央滴一滴滤液,然后用一根浸有层析液的棉线的一端垂直接触滤液的中必位置,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例  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将5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
B.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连续迅速地重复画2~3次
C.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并不断摇晃,以求加快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
D.色素分子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所以研磨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是为了溶解色素
答案D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材料用具
防护手套、50ml烧杯、50ml量筒、彩色铅笔、广泛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0.1mol/LHCL、0.1mol/L NaOH、镊子1把、表面皿、玻璃棒、天平等。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磷酸缓冲液。
二、方法步骤
(1)以4人为一组。在记录本中,画一个记录表。
  加入0.1mol/LHCl 加入0.1mol/L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生物材料1                            
 生物材料2                             
(2)取1只50ml烧杯,用量筒量取并加入25ml自来水。
(3)测定自来水的初始pH。
(4)分别向烧杯中滴加0.1mol/LHCl,一次一滴,然后轻轻摇动。当加入到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时,分别测pH,并作记录。
(5)充分洗涤烧杯,重复上述步骤,不同的是,这次滴加的是0.1mol/LNaOH,作好记录。
(6)充分冲洗烧坏,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坏,用几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结论:
1、实验结果:
(1)对自来水的处理:

结果: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

结果:无论滴加盐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果:无论滴加盐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2、实验结论:比较以上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知识点拨:

1、缓冲物质
①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04/NaH2PO。
②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③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调节机制

知识拓展:

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02,并非调节pH。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发现者 试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880年达尔文(英国) 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切取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
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
1910年詹森(丹麦) 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匈牙利) 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温特(荷兰) 将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1931奶奶郭葛(荷兰) 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2、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3、运输
(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如下图:
(2)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重力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单方向刺激有关,
如下图:
A、B为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3.分布
(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 
知识拓展: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④弯曲生长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2、植物生长状况的判断方法
①先看有无生长素的产生,有则生长,无则不生长。
②再看生长素在植物体生长部位的分布。若均匀,则直立生长;不均匀,则弯曲生长,至于向哪面弯曲.要看所研究的材料。
③若是茎或胚芽鞘,则一般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弯曲;若是根则一般要向生长素多的一侧弯曲。
3、植物的向光性分析
①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单侧光。
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④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
⑤作用原理: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如图:
⑥实例:根的向重力性、向水性、向肥性,釜的背重力性。
4、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验证实验

甲、乙两组相豆对比,共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发现相似题
与“实验过程中可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下列与控制无关变量有关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