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元而兴,山河一统,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无不来庭”。诚如崇祯时宋应星所感慨的,其时“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徽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源源输出棉花。……由于棉布生产集中在江南一隅以及全国棉花和棉布生产的脱节,就形成了“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商品花、布流通格局。这样的花、布流通格局,就为徽州商人、洞庭商人、山陕商人、福建商人和广东商人从事大规模、远距离的棉花棉布贸易提供了可能。……明中期开始的这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客观上推进了商品流通的进程,为商人大规模开展经营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民间行用白银货币化的时代,正是各地商帮先后产生的时代。……明代的税制改革,是不断将负担转移到田亩中,商税部分摊入田亩,摊入里甲,使实际税率变轻。以致嘉靖时人说:“国家税课之设,主于抑商贾以厚农民,今以农民之租代纳商贾之利,似非立法之初意。”商税部分转移到了地亩中,到一条鞭法全面实施,更只以地亩人丁为准,以致时人认为“农困而商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发达,社会各阶层对商人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成化、弘治时注重经世之策的大学士丘洋说:“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明清主要商帮形成、鼎盛和衰落的时间,以及各时段内主营商品

    ——改编自《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帮兴起的国内、国际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述明清商帮由盛转衰历程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黑龙江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元而兴,山河一统,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无不来庭”。诚如崇祯时宋应星所感慨...” 主要考查您对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重农抑商

走向会合的世界(商业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 重农抑商
  • 走向会合的世界(商业革命)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重农抑商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业:

时期 特点 概况
原始社会 产生原始商业 以物易物
商周 工商食官政策 1.出现职业商人
2.各种贝币出现
春秋战国 官府出面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品交换发展,城市繁荣。 1.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各国铸造货币种类多
3.各诸侯国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秦汉 国家统一,商品对外流通广泛,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1.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2.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3.许多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隋唐 商业流通范围扩大,商业贸易繁荣。 1.城市商业繁荣
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铜钱大量流行
宋元 商业繁荣,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 1.城市商业繁荣
2.出现世界上最早货币“交子”
3.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
4.对外贸易兴盛,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 1.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3.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重农抑商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商业革命:

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商业革命的表现:

1、世界市场扩大。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世界市场的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地再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特点,而烟草的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逐渐占有海上贸易中心地位。


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马铃薯(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越来越占据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15世纪初期以前,欧洲人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得不多。新航路开辟以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改变了。由于船队的远航和探测,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在不同程度上被摸清了。在某些地区,欧洲人也开始了解那里的内陆部分,如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侵略,欧洲人对这些地区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

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价格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英法等国内经济体系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里,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价格革命对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却不同。16世纪前期,西班牙国内社会经济虽一度呈现出繁荣局面,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也有所滋长,但封建结构仍相当顽强。面对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这就造成西班牙国内工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所产粮食不足以养活本国居民,所产羊毛仍然大量输往尼德兰和意大利,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加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这都造成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就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者和债权人手中的局面。因此,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开辟的殖民地市场,很快被英法等国的商品占领;它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并未被自己国内的工农商业所吸收,而是辗转流入英法等国后才转化为资本。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元而兴,山河一统,幅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