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本题信息:2011年0106月考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 主要考查您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重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结果: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内容: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 产权制度 国有制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现在我国城市企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企业,有一百多万个,职工共达八千多万人。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在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八千多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就是说城市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具有决定性意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有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在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所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南方谈话节选: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时常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起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史实:
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 
(1)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 
(3)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4)2001年12月,多哈  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原因:
(1)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可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 
(2)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影响: 
(1)机遇: 
①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②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③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维护合法权益; 
⑤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
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3)启示:
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发现相似题
与“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