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综合题
    (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说:的确,我国播种面积已经达到战前标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是的,这是事实。粮食总产量在去年已经等于战前生产标准,就是说已经达到五十亿普特,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是事实。尽管如此,我们所生产的商品粮食却比战前少了一半,而输出国外粮食比战前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这是什么原因……这首先和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使我国农业的结构发生了转化,使它从生产商品粮食极多的地主大经济和富农大经济转为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小农经济和中农经济……农业中的大经济,不管是地主经济、富农经济还是集体经济,它的力量就在于它有可能采用机器,利用科学成就,使用肥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生产的商品粮食最多。相反.小农经济的弱点就在于它没有或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因此,它是半消费性的,出产商品很少的经济。   
    材料三  (1953年)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但是许多重要的农业部门之所以落后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是在农业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摘自《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  近几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农业发展计划没有完成。农作物收获量提高得很慢。在这段时间内,肉类、奶类和其他一些产品的生产同样增加得不多。这一切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破坏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在提高公有经济方 面的物质利益原则以及破坏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结合的原则,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在领导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主观主义,这导致了在农业计划、拨款、贷款方面以及价格政策上的错误……
    ——摘自《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分)有何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中存在怎样的问题?(2分)斯大林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据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后果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依然落后的主要原因。(4分)赫鲁晓夫为促进苏联农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农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5)从上述苏俄(苏联)各阶段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4分)

    本题信息:历史综合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 主要考查您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1)进步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性:
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1)调整过程:
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
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2)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概况:

1、背景: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
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新经济政策分析: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发现相似题
与“(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