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衢(注:履,行走;通衢,宽广大道。)者……”
    材料二: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是“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材料三:按照明政府的旨意,郑和船队进行贸易坚持“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
    请你回答:
    (1)材料一中所言的“涉沧溟十万余里”,请问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何方?“迄今七次”先后经历了多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郑和船队已经使用哪种航海仪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郑和船队能够“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仁狂澜,若履通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后,就明政府的“厚往薄来”贸易原则及郑和船队壮举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北京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固,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涛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而...” 主要考查您对

郑和下西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
2、目的:(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历史评价:
1、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4、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废止了远洋航行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都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的隐藏目的: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出了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外,还有一个隐藏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