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读图题
    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B.中华民族大融合
    C.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D.中华帝国的衰弱

    本题信息:历史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中华民族大融合C.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D.中华帝国的衰弱” 主要考查您对

大运河的开通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大衍历》

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大运河的开通
  •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大衍历》
  • 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特征:
1.古代最长的大运河,全长2000多米。
2.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大运河还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
3.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经这样评价过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尽管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通,但是它至今还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在大运河乘龙舟游玩,他修筑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媲美。”那么,应该如何评价隋炀帝?
1、隋炀帝的功绩:
(1)589年,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大将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开通大运河,成为了贯通南北的水路,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
(3)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
(4)修筑东都洛阳,使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隋炀帝之过:
(1)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修长城都是同时展开,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生活悲惨。
(2)好大喜功,三征高丽,不仅士兵死伤半数,还征调劳役兵役,导致田地荒芜,农村经济破坏。
(3)为张扬国威连年出巡,三下江都,奢侈浪费,所需费用均由所经过的州县的百姓承担。
(4)采用严刑酷法,凡是反抗朝廷者,不问缘由,皆斩。
3、如何正确评价: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他制法却不守法,采用严刑酷法威逼百姓,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隋大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政治上,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抵江淮,为加强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方的联系。
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人民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富庶的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从南方转运,陆路运输,运输量小,费用又高,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选择。
(2)从军事看,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大量军队和军需物资,利用河道快速便利。
(3)从个人因素上看,开运河也与隋炀帝本人游玩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联系。
2、影响: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王朝之一。它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舞台,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使节、学者、僧侣和留学生。中国的造纸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医学、瓷器等,正是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从海上来与中国开展贸易的有日本、新罗、印度、斯里兰卡、波斯和大食等国家和地区。

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最终导致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是唐文化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路上: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和欧洲
海上:海上向东得以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可以经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远到达波斯湾
僧一行:
一行原名张遂,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1000年。一行还倡议在全国24个地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且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极的高度,一行还算出了地球南北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22公里),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这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比外国早了90年。一行还修订成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巨大。
僧一行在编写大衍历:
 

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史思明也官至范阳的兵马使。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相继攻下了洛阳、长安等城,玄宗被迫出逃至四川。然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唐政府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将,借回纥兵平叛,终于在广德二年(763年)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节度使:节度使是掌握边镇无力的官员。节度使的势力在当时又被称为藩镇或是方镇。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开始设立节度使,以后逐渐推广,使得边镇的兵力大增,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各地节度使的的权力很大,因此很快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中央的统治的离心力量。

藩镇:
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城“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边境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的削弱、藩镇强大、相互战争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的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是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的管辖。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王仙芝、黄巢大起义:
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唐僖宗初年,政治腐败,科敛繁重,灾荒连年,劳动人民无以为生,被迫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领导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占领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逃往成都。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军,唐僖宗得以集结力量反扑,黄巢撤出长安,兵败自杀。


唐朝灭亡的原因:
1.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形成了藩镇割据,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到唐朝灭亡。
2.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们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3.唐末农民战争。唐朝后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吏都腐朽贪婪,大肆兼并土地,催收租税,巧立名目压榨百姓,加之藩镇之间战火连绵,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黄巢起义彻底的使腐朽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4.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自立,唐朝灭亡。
唐代藩镇的分布:
 
两税法:
1、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2、目的:为了解决唐政府财政困难。
3、内容: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和意义:
(1)使唐朝中期以来的极端混乱的税制得以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实行:
两税法开始实行时,户口明显增多,赋税也相对增加。但是,土地兼并不在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又在两税外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发现相似题
与“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