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综合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 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中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 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是哪个王朝的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是怎样巩固大一统局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综合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 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中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 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中国历史上...” 主要考查您对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 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 一国两制

秦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1、皇帝制度: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中央集权的特征:
1、皇权的特征:
(1)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利集中的另一体现。
(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机构的特征: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位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的特征:
(1)地方上主要官员郡守县令等,直接由皇帝调迁,并且官位不世袭。
(2)地方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权,绝对服从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朝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图:
 

 


九卿:
九卿是指低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官职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久卿,但是实际数目不止有九。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皇宫保卫;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宗正,掌皇室亲族事务;少府,掌皇室收支。

中朝:
中朝又叫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中朝实际上是在宫廷内逐渐形成的新决策机构。由侍中、常侍、给事组成中朝之职。

外朝:
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处理一般政务的机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他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实质是相同的:
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是确立的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比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2)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强化完善封建法治,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5)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2、军事方面: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4、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汉武帝:
 

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是到汉武帝后期,他连年征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导致了社会动荡,农民暴动。在这种状况下,汉武帝主动颁布承认暴政的《罪己诏》,着手于恢复民力,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汉武帝时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4)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5)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从历史看,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从秦朝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等。
3.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如《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均承认台湾是中国领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从地理上来说,现代科学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其基本地形也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为上,台湾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成岩体,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1.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3.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4.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5.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九二共识:

一国两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后来,邓小平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六届人大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一国两制提出:
1、背景: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3、内涵: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

“一国二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即坚持了祖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现状及当地同胞的各方面意愿。
2、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台、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 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