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读图题
    2008年5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禄口机场,在机场发表讲话时说,希望两岸在“九二共识”下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创造双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首国共曾经走过的坎坷路:
    材料一: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材料二: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材料三: 2008年8月8日,胡锦涛会见前来出席北京奥运会 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开幕式和相关活动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
    请回答:
    (1)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了
    [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得到和平解决,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
                                                                                                                                                              
                                                                                                                                                              
    (4)毛泽东明知谈判是假,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呢?
                                                                                                                                                              
                                                                                                                                                              
    (5)内战的最终结果如何?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
                                                                                                                                                              
                                                                                                                                                              
    (6)材料三中,台湾有关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总书记进行会谈有何意义?
                                                                                                                                                             
                                                                                                                                                             
                                                                                                                                                             
    本题信息:2010年河南省期末题历史读图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8年5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禄口机场,在机场发表讲话时说,希望两岸在“九二共识”下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创造双赢。下面我们...” 主要考查您对

北伐胜利进军

西安事变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人民解放战争

(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北伐胜利进军
  • 西安事变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 人民解放战争
  • (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北伐战争:
1926年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民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蒋介石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北伐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北伐的根本目的是: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

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失败:
1、胜利进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失败:
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情,“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两党齐心协力,又有其他各革命阶级的积极支持,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3.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北伐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它以打倒列强和军阀为目标,有利于中国老百姓,因此得到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打击。各地农会还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方面: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2、主观方面:
当时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中共中央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意义: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虽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最终失败,但仍具有其深远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次运动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运动中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也经受了一次革命洗礼,为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教训:
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叶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在北伐战争顺利发展,工农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集团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准备背叛革命。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即赶到上海,密谋策划反革命政变。由于第三国际和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右倾,对蒋介石抱有幻想,致使党和人民处于无戒备状态。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周凤岐部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李大钊遇害:
蒋介石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时,1927年4月,张作霖也在北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李大钊英勇就义,年仅38岁。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宋庆龄、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讨论“分共”问题。决定:在一个月内,开第四中央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分共问题。在未开会以前,制裁共产党人“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随后,反动军队封闭了工会、农会和所有革命团体。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大规模地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经过: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
(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间阶层的多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后会引起更大的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1、结果:
经过中共和各方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影响: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从西安事变爆发看张学良的爱国举动:
只有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人,才可能视民族兴亡为己任。张学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置个人荣辱于不顾,秉持民族大义,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张学良的爱国举动被人称为“千古英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遭遇:
西安事变后,为了表示诚意,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但是一到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并软禁了起来。张学良曾先后被囚禁于浙江、江西、湖北、贵州等地。后来,南京解放,国民党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移到台湾后继续软禁。直到1988年,他才获得个人自由。
而杨虎城则在西安事变解决后不久即被撤职。1937年6月被迫出国。11月回国后背蒋介石囚禁于南昌。杨虎城被关押了12年,换了几次地方。解放前夕,杨虎城在重庆被特务杀害,他的夫人、儿子、女儿以及秘书一家同时被害。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重庆谈判
1、背景:
(1)抗战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是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
(2)二是英、美、苏三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
(3)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2、手法:
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3、目的:
(蒋)为内战准备时间,把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毛)尽全力争取和平,揭露蒋反动派的假和平的阴谋。
4、成果:
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是对于人民君度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虽然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让步,仍未达成协议。
5、意义:
(1)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国民党被迫成为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要在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地位。


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至1950年6月基本歼灭国民党残部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800余万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的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2月—1950年6月)渡江战役,消灭国民党残部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内因(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外因(国民党)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
海峡两岸日益交往密切:
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来往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的努力和结果:
努力:
(1)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结果: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元朝时,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3)1662年,占领台湾荷兰侵略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6)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7)1949年,国民党退台湾。
(8)1950年,美军第七航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项立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集中中华民族的智慧,以立法确定中国人民决心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必然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政治影响。祖国大陆将实现两岸统一的大政方针,转化为国家立法,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反对分裂国家的坚强意志,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次,这项立法将是既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为中心,也会清楚地确定分裂国家的犯罪表现及惩治办法。第三,这项立法在台湾岛内会引起强烈反响,各种政治势力都会更加认真地审视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的道路。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完成并颁布实施《反分裂国家法》的极其重大的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2008年5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