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综合题
    (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前211年—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 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 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1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 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 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 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589年—618年 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本题信息:历史综合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王朝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享年秦前211年—前207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主要考查您对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统一:

    1、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②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条件:

    ①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②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③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3、过程:
    一些诸侯国为了富闰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各诸侯国间发生了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4、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而,建立了中国历史土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1)统一的必然性:
    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
    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统一过程:

    (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开拓疆域的措施:

    ①北方:打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筑长城;
    ②南方: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③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



    皇帝制度建立: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
    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
    集中的另一体现。
    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中央官制:

    (1)主要官职:
    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政府: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5、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郡县制含义:

    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地域关系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
    (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发现相似题
    与“(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