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统计

    ——《中国的世界纪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唐宋)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成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2)举两个实例说明唐宋时期科技的“非凡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就会发现,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1644——1911),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
    ——沈毅《中国清代科技史》

    (3)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为什么“艰难曲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材料六: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后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谈一谈牛顿力学与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湖南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纪录》(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主要考查您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程朱理学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

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

四大发明

《九章算术》和珠算

《石氏星表》和浑仪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沈括《梦溪笔谈》

达尔文与进化论,《物种起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程朱理学
  •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 文艺复兴
  • 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
  • 四大发明
  • 《九章算术》和珠算
  • 《石氏星表》和浑仪
  •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 沈括《梦溪笔谈》
  • 达尔文与进化论,《物种起源》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小农经济的发展:

1、发展: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3、评价:
(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性: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程朱理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
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③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④为学程序:理学主张首先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重经验,近于归纳法。心学则主张先发现本心,而后博览,近于演绎法。朱熹认为陆学“心即理”太简易,陆九渊认为朱学“格物致知”过于繁琐。
⑤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1、概念: 
北宋时期:“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2、主要思想:
①二程理学(北宋)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B、“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②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格致”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支离) 
3、影响:
①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所谓“格”,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格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务的本质,他们眼里的“天理”。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并且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显然,“格物致知”包括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目的两层。就认识目的而言,程朱的“格物致知”是有局限的,我们还必须求科学之真。就认识的方法而言,对我们的启发还是颇多的:学习要脚踏实地,深入探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以达融会贯通。


二程及其主要思想: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
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
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
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并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朱熹及其理学思想:

朱熹(1130—1200),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最后号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一生的主要活动为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朱熹的著作堪称浩瀚,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小学》《童蒙须知》《资治通鉴纲目》等,后人整理汇编有《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朱熹为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大师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理”或“天理”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伦理原则。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所建立的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从元代开始,朱子学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它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尤其是东亚诸国。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14、15世纪
2、地点:佛罗伦萨、威尼斯
3、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条件:
⑴在政治上:城市独立,鼓励发展工商业;
⑵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⑶地理优势: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4、表现: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5、影响:
⑴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⑵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诉求,冲击了罗马神权的统治。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的人文主义倾向。前者主要在知识阶层,而后者则激发了普通民众。


文艺复兴的实质:

欧洲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地绝非偶然。一是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于此,新兴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再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另一方面又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因此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而当时的意大利人既能接触到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又有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这为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此外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邦聚集了众多的博学之才,有一批对宗教专制不满的知识分子,这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提供了人力资源。那些先进知识分子阐释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冒险和发财致富,这一切正好顺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符合他们的利益,结果是形成了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从文艺复兴的兴起原因和思想倾向来看,文艺复兴的实质应当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概况:

1、背景:
前提: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物质:意大利经济的萦荣
人才:汇聚众多人才
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2、含义和实质: 
①含义: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②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等级观念→自由平等; 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4、主要成就: 
①文学领域: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②艺术领域:“美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画圣)。
5、扩展:
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6、意义:
①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然科学也因为思想解放和对实践的关注而走向近代科学。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时代曾在那不勒斯习商,后又改读教会法典。在逗留那不勒斯的这段时期,由于有机会参加宫廷的一些社交活动,结识了一些学者,扩大了在文化领域中的视野,并开始模仿当时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体,自习写诗,1340年左右,回到了斗争激烈的佛罗伦萨,投身政治活动。薄伽丘拥护共和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曾在佛罗伦萨共和政体中担任掌管财政的职务,先后七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及法国等地。1350年结识了彼特拉克,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著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小说等。早期作品大多赞美青年时代的情人“菲娅美达”。《菲洛哥罗》(1336—1338)是第一部散文体长篇小说,用托斯卡诺方言写成,叙述一对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牧歌《亚梅托的仙女》采用神话题材,歌颂纯洁的爱情,具有隐喻诗的特点。书函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套子,开始描写现实生活,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作了较细腻的刻画,被认为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心理小说”。薄伽丘最优秀的代表作是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的故事集《十日谈》。他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大鸦》与以前的创作思想形成了对照,表现了作者后期思想的动摇。晚年,潜心钻研古典文学,主持但丁《神曲》讲座。著有《但丁传》《异教诸神学谱系》等作品,其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他从师于当时著名学者勃鲁内托·拉蒂尼(1220—1295),学习拉丁文、修辞学和古典文学作品。青年时代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都作过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拉韦纳。其最早的作品是抒情诗集《新生》,用以悼念他所钟情而又早逝的女友贝雅特丽齐。《论俗语》一文,他主张用民族语言写作(中世纪西欧各国习用拉丁文),推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论君主政体》一文,主张政教分离,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君主国。《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很多,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矛盾,大胆地谴责了教皇和教士的贪婪专横,表露了人文主义思想。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人文主义者,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早年的动荡生活、但丁的影响,以及当地文化的熏陶,对彼特拉克未来的成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法律。1326年成为天主教教士。1332年至1333年游历欧洲各地,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是当时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并从中发现了一种不以神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首先提出“人学”同“神学”的对立,所以他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之父”。1374年,罗马市民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他虽已70高龄,仍写信支持。彼特拉克的生活有一个时期是放荡的,他的思想和活动也都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但是,他在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中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会消逝的。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理性与启蒙的含义:

“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所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同时也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启蒙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而要驱散现实的黑暗就必须使用理性的阳光。因此,所谓的启蒙完全是针对“中世纪只知道的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而提出的,而“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由此,启蒙思想家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事件与时间 背景 内容 指导思想 性质 影响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的发展 反对神学世界观,肯定人性 人文主义 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程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使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强调人权、法治 理性主义 推动人从封建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

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17-18世纪 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政治上: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主义 
(4)内容: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5)概况: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其次,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物质运动的基本法则,科学实验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神学说教;在科学的启迪下,一些思想家们相信人的理性,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法则。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想方法。
再次,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四大发明:

1、内容:
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意义:
推动欧洲社会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进步;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四大发明概述:

(1)概况: 
①造纸术 
A.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B.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C.魏晋南北朝,造纸技术进步明显。(普及) 
D.唐宋时期,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被传入阿拉伯。(欧洲和北非) 
②印刷术 
A唐,中国出现雕版印刷。 
B.宋代,雕版印刷黄金时期,彩色套印技术。 
C.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 
③火药:     
A.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宋代,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④指南针 
A.战国,发明“司南”。
B.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影响: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C.指南针,促进了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D.印刷时,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推动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和日本,8世纪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元朝时,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国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意志出现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
1、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
2、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如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1、发明:
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汉和帝时,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白度增加,质地细腻,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2、外传:
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
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
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印刷术:

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1、发明:
①隋唐出现雕版。
印刷术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1000-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2、外传:
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九章算术》和珠算 :

(1)九章算术(东汉): 
①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 
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③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①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由算筹演变为算盘。(元末明初,出现现代样式的算盘。) 
②明清,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③明朝,珠算法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珠算:

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
(1)起源:算筹
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又称为筹、策、算子等。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算筹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中国古代的算筹不仅是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运算的工具,而且还包含着各种特定的演算。算筹是在珠算发明以前中国独创并且是最有效的计算工具。中国古代数学的早期发达与持续发展是受惠于算筹。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运筹帷幄”,意思是在军营的幕帐中对战争的全局进行细密的策划。汉高祖刘邦在打下天下之后曾经称赞他的谋士张良,说张良能够“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说的筹就是算筹。
实际上,算筹的运算是建立在十进位值基础上的。所谓十进位制,又称十进位值制,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十进制”,即每满十数进一个单位,十个一进为十,十个十进为百,十个百进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如同样是一个数码“2”,放在个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国商代的文字记数系统中,就已经有了十进位值制的萌芽,到了算筹记数和运算时,就更是标准的十进位值制了。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
(2)出现: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直到明代以后,算筹才被算盘完全取代。
(3)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原因是商业的繁荣)
(4)外传: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石氏星表》和浑仪 :

(1)《石氏星表》 
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失传) 
唐朝,后人辑成《石氏星表》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行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2)浑仪和简仪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张衡 简仪是元代科学教郭守敬革新浑仪的作品。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石氏星表》和浑仪 :

1、重大成就:
赤道坐标
石氏星表
浑仪和简仪
2、意义:
中国首创赤道坐标的科学性及价值为现代天文学所承认;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浑仪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石氏星表:

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他特性)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战国时代。它的观测者叫石申,是魏人。他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
石申编过一部书,叫《天文》,共八卷。因为这部书有很高的价值,所以被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石氏星经》这部书已经在宋以后失传,今天我们只能从一部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石氏星经》的一些片断摘录。从这些片断中我们可以辑录出一份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每一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其他一些恒星共一百一十五颗的赤道坐标位置。(按《开元占经》所编星号看,《石氏星经》原文应该有星一百二十一颗,但是其中六颗在今本《开元占经》中缺佚了。)右为我国古代天体赤道坐标示意图。I是赤道圈,II是地平圈,P是天北极。A、B是相邻的甲、乙两宿的距星,ab表示甲宿的距度。S是某一天体,as表示它的入宿度,SP表示它的去极度。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二十八宿距星的,叫做距度和去极度。距度就是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去极度就是距星赤纬的余角。还有一种是二十八宿之外的其他星,叫做入宿度和去极度。所谓入宿度就是这颗星离本宿距星的赤经差。不论哪一种方式,它的实质和现代天文学上广泛使用的赤道坐标系是一致的。而在欧洲,赤道坐标系的广泛使用却是在十六世纪开始的。恒星的赤道坐标会作缓慢的变动,这种变动的绝大部分是岁差造成的。因此,按照岁差规律,比较一颗恒星古今坐标的变化,可以推求出这个古赤道坐标的测定年代。

浑仪和简仪:

(1)浑仪:
最晚在汉武帝的时代,天文家们已经使用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2)简仪: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它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但是,浑仪的结构比较繁杂,观测时经常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使用极不方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化为两个独立的观测装置,安装在一个底座上,每个装置都十分简单实用,而且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一览无余。因此,古人称这种装置为“简仪”。
简仪的主要装置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环组成,其中的一个环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另一个是直立在赤道环中心的双环,能绕一根金属轴转动,叫做“赤经双环”。双环中间夹着一根装有十字丝装置的窥管,相当于单镜筒望远镜,能绕赤经双环的中心转动。观测时,将窥管对准某颗待测星,然后在赤道环和赤经双环的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这颗星星的位置值。有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金属轴,支撑着整个观测装置,使这个装置保持着北高南低的形状。这是我国首先发明的赤道装置,要比欧洲人使用赤道装置早500年左右。


《授时历》:

夏朝,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授时历》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耕细作。


《授时历》: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西汉,《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
①政治上:先进统一、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繁荣
③文化上:兼收并蓄
④对外关系上:开放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造
⑥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一名《内经》。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时一人的手笔,而是在长时期内由许多人参与编写而成。原书十八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把《针经》改称为《灵枢经》)各九卷。《内经》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内容,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阴阳学说,作为我国古代自发的唯物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内经》中贯串于学术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阳学说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来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变化发展,认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协调(所谓“阴平阳秘”),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失掉人体阴阳这种相对的平衡和协调,就会产生疾病。拿发热这个症状来说,阳盛可以引起,阴虚也可以引起,病因、病理各不相同。如何区别?又须结合患者发热的特点和其他临床表现进行整体分析。这种整体观念在后世医学又有所丰富和发展,是中医诊疗和分析病症的主要思想方法之一。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中用以说明生理、病理的重要理论。《内经》关于脏腑、经络的论述,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内经》介绍脏腑功能,有一段不平凡的记载。《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食经过胃和消化系的吸收,其中水谷精微之气,散之于肝;精气的浓浊部分,上至于心,由心脏输送精气滋养血脉,血脉中的水谷精气,汇流于肺,所谓“肺朝百脉”;由肺(通过心)再把精气转输到全身,包括体表皮毛和体内脏腑等组织。这是对人体体循环和肺循环概况的大致正确的论述。《素问》还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理论,表达了心脏和血脉的关系和血液循环的概念。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

1、历史条件:
①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相继发生。这三大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深入人心。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③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④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产生了积极影响,奠定了学科基础。
2、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3、理论观点: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4、影响:
(1)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3)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列宁对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的论述: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1831年起,他随“贝格尔号”考察舰进行环球考察5年。在整理考察资料和实物标本的基础上,经长期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他还通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和《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著作,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他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南美洲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虽然在地理上是隔绝的,但是许多动植物品种十分相像。他把在化石中发现的古生物和现存的物种进行比较,认为“像这样一些事实,显然只能用这样的假说来说明:物种逐渐起了变化”。达尔文回国后初期,主要是从事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地质学的研究进一步坚定了他关于物种进化的看法。但直到此时,他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还只是从感性认识中形成的一个初步的假说,是地质学理论的一个补充,只有在解决了物种是怎样进化的问题后,进化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为了解决物种怎样进化的问题,为了弥补自己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不足,达尔文广泛地收集了一切有关动植物在人工培养和自然状态下发生变异的事实。他同育种者和植物园的园丁交换意见。他还阅读各种著作。1837年,达尔文认识到人工培育的植物品种进化的关键是人工选择。他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关于金鱼人工选择的过程和原理,并且说明中国人曾经运用同样的原理对各种植物和果树进行人工选择。他在《物种起源》中承认选择原理不是近代的发现,在中国古书中早就有了明确的记述。但是,在自然界中物种是怎样进化的,对达尔文来说仍旧是个谜。他这样写道:“1838年10月,也就是开始我的系统探索的15个月之后,我为了消遣而偶然读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我由于长期不断观察动植物的习惯,对这种到处都在进行着的生存斗争,思想上就容易接受,现在读了这本书立刻使我想起,在这些情况下,有利的变异常常容易保存,而不利的变异就常常容易消灭。它的结果就会形成新的物种。这样我终于得到一个说明进化作用的学说了。”直到此时,达尔文才找到了自然界的物种怎样进化的谜底。这就是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由于繁殖过剩,不可避免地存在种内和种间的生存竞争。生物经常发生的微小变异,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个体生存和后代繁殖的变异被保留,不利于个体生存和后代繁殖的变异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便形成新种。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一个原始的物种会发生性状分歧,演变为多数物种。
达尔文的学说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生物进化论的提出,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