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见下图

    图一 眺望柏林墙那边的亲人

    图二 朝鲜纪念人民志愿
    军赴朝作战的邮票

    图三 美国飞机和军舰
    跟踪苏联商船

    材料三: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进行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 主要考查您对

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美苏冷战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 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
 
(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2、具体原因:
(1)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是帝国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2)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3)20世纪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两国关系走向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3、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

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影响:

标志:苏联解体。
影响: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1)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入,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但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2)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如波黑战争、车臣危机等问题。
(4)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当今世界多极化特点:

1、多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2、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4、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
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
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

1、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3、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

1、着重掌握
美国“一超”的表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多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②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全力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的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当今旧格局已经终结,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阶段,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新格局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