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13世纪晚期,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回国后他把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誉为是“世界奇观之书”。该书向西方社会展现了瑰丽迷人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改编自华师大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材料二:……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向外传播,始于元代。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的过程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摘自华师大课标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1)材料一中提及的意大利商人是谁? “世界奇观之书”具体指的是什么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请你分别分别归纳古代文明交往的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出古代中国和世界、古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平交往的三例重要史实(不得与所给材料重复),试选其中一例谈谈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志超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材料一:13世纪晚期,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回国后他把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誉为...” 主要考查您对

丝绸之路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唐僧)

马可·波罗的东来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丝绸之路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 玄奘西游(唐僧)
  • 马可·波罗的东来
  •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丝绸之路: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

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优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宾贡进士,被委任为客卿,先后担任光禄大夫、御史丞、秘书监等职。阿倍仲麻吕和唐朝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深厚,常作诗唱和。他一生在中国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鉴真:
鉴真,复姓淳于,扬州人,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


与汉代相比,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特点:
1.交流次数更加频繁,交流领域更加广泛。汉代多是与多个日本本土小国之间以经济交流,据可考史料来看交流并不频繁,唐代则是对日本的天皇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领域的交流。
2.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汉代日本“使译通于汉”,唐代日本则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
3.对日本的影响不同,汉代为册封,唐代发生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留学唐朝的回国的人策划的,对日本的封建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时期和日本友好交往的意义:
1.首先促进了唐朝和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大大加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代表人物鉴真;
2.日本派遣留学生,使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成果,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代表人物为阿倍仲麻吕。
3.对日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文字体系多个方面影响深远,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


日本招提寺内鉴真塑像:
 


唐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多方位的深远影响:
政治方面:
贞观十九年(645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建筑风格方面: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语言文字方面: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唐朝著名诗人的诗文不断传入日本,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尤为日本人民喜爱。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喜爱,唐人的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科学技术方面: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穿入日本。
生活习俗方面: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名陈袆。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酱《老子》翻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义净:
义净,俗姓张,咸亨二年(671年),他从广州乘船去天竺,现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今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10年。义净先后周游了30余国,历时25年,共带回梵文经书400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12年,译出佛经56部,230卷,还写出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的可贵资料。


 


玄奘西行示意图:
 


玄奘西行: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虽然非全是真事,但是唐僧确实是有历史记载的。唐朝时有一名僧人叫玄奘,佛号三藏法师,俗称为唐僧。他原名是陈袆,公元602年生于河南。由于家中贫穷,13岁时便出家为僧。他聪敏好学,经常研究佛经,到各地向高僧求教。公元626年,他来到长安拜师,听过古印度(天竺)那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精通各派的佛学学说,于是觉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和取经。
公元627年,玄奘不顾洪荒出玉门关西进,抱着求学的心愿,横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后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继续西进,走了五天四夜,滴水为进。他到西域后,收了三名弟子,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法力神通,但是有着孙悟空的忠心,猪八戒的机智,沙僧的勤恳,经过大雪山时,三个徒弟都被冻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玄奘在那里向戒贤法师学习佛学理论。两年后,他又到各地去游历,前后到了100多个国家,参加过很多的佛学辩论会,没人能驳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玄奘在印度游学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此后,玄奘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费时19年,译出75部,1335卷。如今这些佛经在印度已经失传,玄奘的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公元644年,玄奘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口述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1.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
2.激起了西欧人的对东方的向往,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许多欧洲人来往与中国和欧洲之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东行路线:

《马可波罗游记》的部分章节:
当波罗一家到达京都之后,忽必烈大汗特地召集文武大臣举行盛大的朝会欢迎他们。波罗一家走到大汗御前,跪在地上,叩头致敬。大汗立即令他们起来,详细询问了旅行的情况,以及和教皇交涉的始末。波罗兄弟用明白简要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叙述了一切经过。大汗聚精会神,认真倾听。波罗兄弟随即呈上了教皇格利高里十世的书信和礼物。大汗听完所宣读的书信后,对于两位专使的忠诚、热心和勤勉大加赞扬,并且十分虔诚地接受了圣墓中的灯油,命令以宗教的诚心妥为保存。
当大汗发现马可·波罗时,问“他是谁?”尼可罗回答说:“这是陛下的仆人,我的儿子。”大汗立即说:“欢迎他,我很高兴。”并且下令将马可的名字列入荣誉侍从的名册中。大汗为了庆祝波罗一家远道归来,在朝会后又摆下了盛宴为他们接风。波罗一家在朝期间,大汗总是对他们宠信有加,甚至有时还超过了国内的众大臣。他们受到了所有朝臣的敬重。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抵达大汗的京都马可·波罗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学会了鞑靼人的一切礼仪举止,并且精通四种文字,能够顺利地读书、写作。大汗看见他如此能干,便想在实际工作中试试他的才能,于是特地派遣他到离京都六个月路程的一个叫哈剌章的地方,去处理一件重要国务。马可·波罗以他的聪明、谨慎,把此事处理得十分得体。同时他又暗中发现大汗喜欢听臣下讲述各地的风俗民情和远方异国的奇闻轶事,因此,他每到一处便用心收集这类事情的正确材料,对于所见所闻的一切趣事,都纪录下来,以便满足自己主人的好奇心……

中国四大发现外传: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四大发明传播的对比:

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历史上的评价:
1.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
2.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
3.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你让这个地位和李嗣业地位相当的人物统领15万大军,想一下都觉得荒唐),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段秀实传围城五日不克),在外围警戒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逃跑,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葛逻禄的行为在唐军看来是彻底的背叛,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材料一:13世纪晚期,一位意大利商人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