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也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发展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材料二:17—19世纪初,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最大程度发挥创造力;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进行了一场产业革命。
    材料三: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柱着拐杖走动了!”。
    (1)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近代化探索,请你写出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标志性事件。
                                                                                                                                                              
    (2)请你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基本因素。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列宁说”打得半死”到”能够柱着拐杖走动”的理由是什么?
                                                                                                                                                              
    (4)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虽然有失误,但也取得一些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结合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教训,请你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谈谈看法。
                                                                                                                                                             
                                                                                                                                                                

    本题信息:2010年江西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也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 主要考查您对

洋务运动

改革开放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经济政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洋务运动
  • 改革开放
  •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新经济政策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编练新式军队;培养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生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派实力相对较强,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忻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忻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1、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
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2、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14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4、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对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3.海上霸权的确立,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5.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6.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推行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权利受到侵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爆发: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恢复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要求限制王权。
4.内战:
(1)查理一世派兵镇压议会,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一年,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2)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共和国成立后,他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他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3)封建王朝的复辟:1660年詹姆士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国王专制统治,发动了宫廷政变。国王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共同执政。
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的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对其他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并为其他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生产,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技术革命。由于以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特点:
1.英国生产力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
1.市场: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扩大了海外殖民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2.资本:海外掠夺及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3.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组织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4.技术:工场手工业技术的积累;
5.社会环境: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国内社会状况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原因:
1.工业革命提供的物质资料;
2.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交通具提供纽带;
3.世界殖民体系提供保障。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以自由主义为原则,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与他国最惠国的待遇,逐步取消关税保护。通过基本准则的确立,使国际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及重要成就: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思想文化: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呈现出的特点:
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
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原因:
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时间:
1921年开始。
3.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下降;
2.战时共产主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俄国经济危机严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
发现相似题
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也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