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从1640年开始,英国用大约200年的时间,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也出现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请回答: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颁布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是什么?通过革命最终确立了什么样的政治体
    制?
                                                                                                                                                              
    (2)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采用的动力机械是什么?随着
    这一动力机械的出现,到1840年前后,英国许多生产领域和行业都以什么生产方式代替了手工劳动?
                                                                                                                                                              
    (3)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个理论是什么?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5)哪一历史事件成为无产阶级运用这一理论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本题信息:2011年0110月考题历史问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从1640年开始,英国用大约200年的时间,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也出现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工...” 主要考查您对

《权利法案》

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权利法案》
  • 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 巴黎公社的建立

《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权利法案》的意义: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3.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王权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2.保留了王位,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
3.君主立宪制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


英国权利架构图: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英国《权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工业革命的拓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从19世纪初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法国、德国、美国等国扩展。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中心由农业和农村想着工业和城市的方向转变。


对比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实际情况:

国家 法国 美国 德国
时间 18世纪末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1.工厂手工业发达;
2.大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1.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2.国际环境优越,战争危害少;
3.海外移民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与技术经验;
4.机床和通用零件标准化,使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
1.政府注重发展工商、科技事业;
2.逐步形成关税同盟促进市场统一。
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小农经济广泛存在;
2.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不足;
3.企业经营分散,工业劳动力和资本相对缺乏。
南北采用不同的经济模式,北方注重发展工业生产,南方采用奴隶庄园生产,矛盾突出。 分裂的局面导致工业革命的推广困难。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工业引起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生产进入大工厂生产时期;
3.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5.工业革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6.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7.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8.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9.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资本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生产,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技术革命。由于以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特点:
1.英国生产力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
1.市场: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扩大了海外殖民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2.资本:海外掠夺及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3.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组织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4.技术:工场手工业技术的积累;
5.社会环境: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国内社会状况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原因:
1.工业革命提供的物质资料;
2.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交通具提供纽带;
3.世界殖民体系提供保障。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以自由主义为原则,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与他国最惠国的待遇,逐步取消关税保护。通过基本准则的确立,使国际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及重要成就: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思想文化: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

《共产党的宣言》: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近代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理论家。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1848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方针。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恩格斯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还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成为第一国际的领导人。


《共产党的宣言》所论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
1.指出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2.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
3.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
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党派,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党,其本质是为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服务;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少数资本家和富人利益的党派,其本质是为维护广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基础:
1.由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不断总结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


我国早期《共产党的宣言》的封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本身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842年11月。恩格斯在回英国的途中,来到德国的科伦,当他笑容满面、热情洋溢地拜访担任《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对他却十分冷淡。这是因为恩格斯在柏林和几个主观唯心主义空想家有些来往,马克思怀疑他也是这类人物。虽然恩格斯说:“我很久以来就期待着这次会见……”,可马克思只和他说了两句话,就独自埋头看起文章来。恩格斯很失望,由于烦恼,下楼的时候竟把珍贵的手杖都折断了。
后来,马克思看了恩格斯在英国发表的一些批判空想主义的文章,发现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对恩格斯很钦佩,就写信给恩格斯。当恩格斯第二次拜访马克思时,受到马克思热情、诚挚的欢迎。从那天起,俩人成为永不可分的亲密朋友和战友。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俩人不得不分别居住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二十年时间里仅有几次偶然的短暂的见面机会,但他们几乎天天通信,交换对政治和自然科学的看法。曾经发生的误解,不但被共同理想消除了,而且随着为争取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岁月的延长,他们的友谊变得牢不可破。
后来,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中也发生过矛盾。1863年初,恩格斯的妻子玛丽不幸病逝,马克思因为另有急事,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同情和关心。为此,俩人曾产生“疙瘩”,但是,他们都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接连六次通信,坦率地交换意见。恩格斯批评马克思“冷冰冰的态度”,马克思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也作了必要的解释。恩格斯在信中深情地说:“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和最好的朋友。”
马克思逝世后,能够整理他的手稿,出版他的遗作的,只有恩格斯一个人。在马克思逝世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恩格斯果断地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整理最后两卷《资本论》,并亲自把它出版。这两卷《资本论》里凝结着他的劳动,闪烁着他的智慧。没有恩格斯,最后两卷《资本论》不可能问世。恩格斯却十分谦逊地说:“我只是第二提琴手而且我想我还拉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提琴手。”


巴黎公社运动: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5月28的暂时管理巴黎的无产阶级政府。普法战争失败后,拿破仑三世投降,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给普鲁士,与此同时巴黎宣布建立第三共和国,普鲁士不满于即得利益,继续炮轰巴黎,而新政府无意阻止反抗。这样,激化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中下层中产阶级的同资产阶级共合派的矛盾,1871年3月18日,于蒙马特尔高地起义,迅速占领巴黎,建立巴黎公社,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最终于5月28日被反动政府残酷镇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第三共和国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它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巴黎公社时期颁布的主要法令:
1.政教分离
2.妇女选举权
3.在围城期间所欠房租的免除数以百计的
4.废除夜班制度
5.向在服务期间死亡的国民自卫军的未婚伴侣以及子女发放抚恤金
6.由城市当铺免费发还所有在围城期间被抵押的工人的工具以及最高价值20法朗的生活用品
7.规定公社委员最高(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年薪不超过6000法郎

巴黎公社呈现出的特点:

1.巴黎公社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一个总结;
2.巴黎公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政权,一切决策都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但这些政策基本上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
3.巴黎公社所表现出来的自发性、暴力性、政治性是过去工人运动的继续;
4.它与过去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主观上说:
(1)由于当时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3月18日革命后,公社没有乘胜向凡尔赛反革命巢穴进军,消灭已濒于瓦解的梯也尔政府的反动军队,公社对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的镇压不够坚决;
(2)在公社委员会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在宗派斗争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削弱了革命的力量。
2.从客观上说:
70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巴黎公社运动给我们的历史经验:

1.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有着历史性先导的作用;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
巴黎公社运动局势图:

发现相似题
与“从1640年开始,英国用大约200年的时间,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