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本题信息:2012年山东省期中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建华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 主要考查您对

刀耕火种,耒耜和石器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刀耕火种,耒耜和石器
  •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夏商农业生产工具:

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其他同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的实物。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还发现了骨器,有骨铲和其他骨制工具。在东下冯遗址也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其他同类遗址所发现的器物,大体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考古发掘中夏朝至今未发现木质生产工具。不过在商朝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耒痕迹。据史书记载,夏朝应该是有木耒的。当时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砍伐就用石斧,启土时用木耒、石铲,收割时用石镰和石刀等。从商朝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安阳殷墟1958—1959年发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质生产工具,其中镰、刀、斧的比例最大。
关于青铜农具问题,长期以来,商代的青铜农具出土甚少,只有零星发现。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青铜铲7件,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铜锛共9件,但是否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未知。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批青铜农具,有臿2件,斧1件,锛5件,斨4件。在郑州关外商朝炼铜遗址中,发掘出土了铸造铜镢的陶范。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农具的数量仅三十多件。这与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比,与石器、骨器相比,数量显然太少。所以,目前只能说明商朝已使用青铜制造的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起不了主要作用。

西周的主要农具:

西周的农具种类与商代大体相同。起土农具仍是木耒、木耜与石铲。虽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装上石刃或骨刃,但出土农具中仍罕见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说明西周时期的耒、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因为耒、耜是最主要的农具,所以耒、耜成为当时农具的统称或代称。
中耕除草的农具主要是铲(时称“钱”)、锄(时称“镈”),收割农具主要是镰与铚。铚是割穗的短镰。铲、锄、镰、铚,绝大多数都仍是石、骨、蚌器。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

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小农经济的发展:

1、发展: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3、评价:
(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性: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发现相似题
与“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