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在人类的有生之年能不能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人类探索的步伐不会停止。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类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二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小题2:2008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神七”载人航天飞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小题3:作为“神七”航天员,训练的艰苦性更甚以往。翟志刚说:“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曾头下脚上连续‘睡’5天。”航天人的拼搏精神,带给人们深刻的人生启迪。下列诗句中蕴涵这一人生启迪的是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小题4: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
    小题5: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本题信息:政治单选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在人类的有生之年能不能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人类探索的步伐不会停止。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 主要考查您对

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实践及其特征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真理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


追求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方法论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发现相似题
与“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在人类的有生之年能不能找到答案...”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