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生物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各项实验中,实验内容、选用的试剂(或药品)与实验现象均相符合的是
    [     ]

    A.实验内容:血红蛋白的释放    试剂(或药品):蒸馏水和甲苯   实验现象: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   B.实验内容:观察细胞中DNA的分布   试剂(或药品):吡罗红   实验现象:被染成红色的结构主要分布在细胞中央
    C.实验内容:高倍镜观察黑藻细胞的叶绿体   试剂(或药品):健那绿染液   实验现象:叶绿体被染成蓝绿色
    D.实验内容: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剂(或药品):过氧化氢酶   实验现象: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模拟题生物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马娟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各项实验中,实验内容、选用的试剂(或药品)与实验现象均相符合的是[ ]A.实验内容:血红蛋白的释放 试剂(或药品):蒸馏水和甲苯 实验现象:红细胞破裂(释...” 主要考查您对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的分析
(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及结论:
现象 结论
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知识点拨:

1、结果就是细胞核是绿色,细胞质是红色,得出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2、染色时用盐酸作用细胞之后细胞死亡。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存在 主要在细胞核中 主要在细胞质中
一般结构 苷酸链构成两条脱氧核 苷酸链构成一条核糖核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1、DNA、RNA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但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3、实验中如发现染色较浅不易观察,可能的原因:
(1)水解不充分,染液不易进入细胞;
(2)冲洗不彻底,残留的盐酸会影响染色;
(3)也可能是染液配制不好,要现用现配。

例: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先用低倍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答案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2.材料的选取
(1)常用藓类叶片(或是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2)原因: ①藓类叶片仅有一层叶肉细胞。 ②菠菜叶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是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分散,易撕取,便于观察。
3.实验流程
(1)观察叶绿体


知识点拨:

1、制作藓叶临时装片观察叶绿体时,要保持叶片有水状态,若叶绿体失水,就会缩成一团,将无法观察。2、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3、观察线粒体一般选用动物或人体细胞,而不选取植物细胞,其原因是经健那绿染色的线粒体颜色为蓝绿色,与叶绿体颜色相近,会影响对线粒体的观察。
知识拓展:

1、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分布:对于植物叶片,上表皮叶绿体分布较多,便于吸收光照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代谢旺盛的部位,线粒体较多。
2、叶绿体在细胞内可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同时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积朝向光源;强光下则以侧面或顶面朝向光源。实验观察时可适当调整光照强度和方向以便于观察。
例下列关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健那绿染液是一种活细胞染料,几乎不损伤细胞
B.离倍显微镜下,可看到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
C.健那绿染液可将细胞质染成蓝绿色
D.藓类叶片可直接放在载玻片上观察叶绿体
答案C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2、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
3、方法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A B C c
1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 / /
新鲜淀粉酶溶液  / / 1mL 1mL  1mL 
2 保温5min 60℃ 100℃  0℃ 60℃ 100℃ 0℃
3

将a液加入到A试管,
b液加入到B试管,
c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 

         
4 保温5min  
5 滴入碘液,摇匀 60℃ 100℃ 0℃      
6 观察现象并记录            

二、不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原理、目的参照温度的相关内容)
1、实验步骤:
序号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试管
1 2 3
1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2 注入蒸馏水 1mL / /
3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 1mL /
4 注入盐酸 / / 1mL
5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6 60℃水浴保温5min  
7 加入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2mL 2mL 2mL
8 水浴加热煮沸1min  
9 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边记录      
2、实验结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和PH值有关。

易错点拨:

1、在酶的最适pH探究实验中,操作时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清水、加氢氧化钠、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不能把酶加入反应物在酶的作用下先发生水解。
2、在酶的最适温度探究实验中,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需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的试剂宜先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斐林试剂。因选用斐林试剂需热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蛋白质的物化理性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
(1)凝胶色谱法(分配色谱法):
①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②凝胶材料:多孔性,多糖类化合物,如葡聚糖、琼脂糖。

③分离过程:
混合物上柱→洗脱→大分子流动快、小分子流动慢→收集大分子→收集小分子
洗脱:从色谱柱上端不断注入缓冲液,促使蛋白质分子的差速流动。
④作用: 分离蛋白质,测定生物大分子分子量,蛋白质的脱盐等。
(2)缓冲溶液
①原理: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调节酸和盐的用量,可配制不同pH的缓冲液。
②缓冲液作用: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
(3)凝胶电泳法:
①原理: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形状和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同。
②分离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③分离过程: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
2、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① 红细胞的洗涤
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采集的血样要及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分离红细胞,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
②血红蛋白的释放  
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注: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
(2)粗分离
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离心后,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之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
②透析
取1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的缓冲液。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知识点拨:

注意事项
(1)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达到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目的。
(2)红细胞的洗涤
如果分层不明显,可能是洗涤次数少、未能除去血浆蛋白的原因。此外,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同沉淀,也得不到纯净的红细胞,影响后续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度。
(3)如何检测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是否成功
由于凝胶是一种半透明的介质,因此可以在凝胶柱旁放一支与凝胶柱垂直的日光灯,检查凝胶是否装填得均匀。
此外,还可以加入大分子的有色物质,观察色带移动的情况。如果色带均匀、狭窄、平整,说明凝胶色谱柱的性能良好。如果色谱柱出现纹路或是气泡,轻轻敲打柱体以消除气泡,消除不了时要重新装柱。
(4)为什么凝胶的装填要紧密、均匀?
如果凝胶装填得不够紧密、均匀,就会在色谱柱内形成无效的空隙,使本该进入凝胶内部的样品分子从这些空隙中通过,搅乱洗脱液的流动次序,影响分离的效果。
(5)沸水浴处理加入洗脱液的湿凝胶的目的
不但节约时间,还能除去凝胶中可能带有的微生物和排除凝胶内的空气。
(6)G-75
“G”代表凝胶的交联程度,膨胀程度及分离范围,75表示凝胶得水值,即每克凝胶膨胀时吸水7.5g。
(7)装填完后,立即用洗脱液洗脱的目的:使凝胶装填紧密
(8)加入柠檬酸钠有何目的?为什么要低速、短时离心?为什么要缓慢搅拌?
防止血液凝固;防止白细胞沉淀;防止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9)与其他真核细胞相比,红细胞的特点及这一特点对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的意义
哺乳动物及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是双面凹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其含有的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脱液。这使血红蛋白的分离过程非常直观,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
(10)如何检测血红蛋白的分离是否成功
如果凝胶色谱柱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的话,能清楚地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说明分离的效果不好,这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有关。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项实验中,实验内容、选用的试剂(或药品)与实验现象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