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2008年7月8日,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国设立撤军时间表。在历史上,位于两亚两河流域的伊拉克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曾是下列哪些政权的政治中心
    ①古巴比伦王国②亚历山大帝国③古罗马帝国④阿拉伯帝国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8年7月8日,伊拉克政府要求美国设立撤军时间表。在历史上,位于两亚两河流域的伊拉克是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曾是下列哪些政权的政治中心①古巴比伦王国②...” 主要考查您对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
  •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古巴比伦王国:
新月沃地
地理位置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称为“新月沃地”。新月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的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很多奴隶制的效果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个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①宣言君权神授②努力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可以被任意杀死
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

《吉尔加美什史诗》:
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文学作品。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巴比伦时代编定成书。史诗描述乌鲁克成邦首领吉尔加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经过飘荡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君的谨饬之君。史诗歌颂了吉尔加美什与诸神所创造的恩启都结下的友谊及不畏邪恶、战胜妖怪洪巴巴的勇敢精神,以及为探求人类永生所做的努力。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地理位置 西亚,阿拉伯半岛
背景 6世纪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十分尖锐,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过程 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在麦加传教失败
③622年,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④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成为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利益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圣地。
阿拉伯国家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到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和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定都巴格达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的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
1.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出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2.伊斯兰教是一种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马其顿王国国王(前336~前323),军事统帅。生于马其顿首都培拉。他相貌英俊,擅长狩猎。13岁从师亚里士多德,但醉心于兵法,跟随其父腓力二世学习战略战术。在随其父征服希腊时,年轻的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的左翼,全歼著名的底比斯神圣军团。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马其顿的)被刺后继王位。他迅速控制了国内政局,平定了骚乱的北方,镇压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公元前334年率3万步兵、5000水兵,发动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历时10年。公元前323年6月染疾死于巴比伦。人们把他的遗体装在金棺中运往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一座宏伟的陵墓安葬。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目的 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寻找世界的尽头”
帝国建立历程 ①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
②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国打败了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不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
著名战役 击败波斯帝国主力的战役——伊苏斯战役
影响 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发展

评价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积极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展领主、掠夺财富,给当地人民打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他死后,强大一时的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也迅速消亡。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