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 多万吨。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 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 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当时苏联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这种困境,赫鲁晓夫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周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 多万吨。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 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苏联 1953 年的人均粮...” 主要考查您对

赫鲁晓夫改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
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
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 ...”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