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奔散。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乃除振武将军,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以具装(铠甲)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后为随郡太守。南新郡蛮帅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豪富,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腌菜)粟饭(糙米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宋书·宗悫传》)
    1.下面五个句子中的“以”字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士人并文义为业
    具装被象
    ③方丈之膳待宾客
    ④设菜菹粟饭
    ⑤不前事为嫌
    A.①⑤/②④/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⑤/②③④
    D.①③⑤/②④
    2.下列对宗悫行迹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在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叔父对他十分赞赏。
    B.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因而文帝对他非常欣赏。
    C.宗悫当随郡太守时,南新郡蛮人叛乱,屯据白杨山,宗悫率领本部人马最先攻入,使群蛮畏服。
    D.宗悫当豫州刺史时,他的同乡庾业家中豪富,对别的宾客用一大桌菜肴招待,对他却只用腌菜糙米饭招待,宗悫毫不计较。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王晓燕(高中语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 主要考查您对

文言虚词

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言虚词
  • 一词多义
  •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一词多义:

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