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将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的排他性,不仅排除一般人的干涉,而且排除国家的干涉。据此回答1~2题。
    1、《物权法》非常罕见地酝酿了将近十四个年头;史无前例地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了八次;草案向社会公布,搜集到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反馈的信息。这样做的原因是

    [     ]


    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B、立法尽可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
    C、实现依法治国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立法主体
    2、物权要排除国家的干涉,对政府而言就应该做到

    [     ]


    A、依法行政,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B、公正司法,忠于人民利益
    C、多制定行政法规
    D、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
    本题信息:2008年0103期末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将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 主要考查您对

依法行政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依法行政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依法行政的含义: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意义可以从“三个主体”来分析:

(1)对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对政府: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对社会: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1)在我国,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的权力。
(2)省、直辖市等地方权力机关不属于立法机关。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但不是立法机关。 

建设法治政府所蕴涵的基本理念: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个包括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模式和追求目标在内的完整体系。它蕴涵了政府逐渐走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基本理念。 
法治政府应当是有限政府。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的权力不仅是法定的,也是有限的。要加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政府就不要去管;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就不要去插手;凡是通过社会自律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法治政府应当是服务政府。政府机关应当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多头审批、重复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要加快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法治政府应当是透明政府。按照依法行政原则和WTO规则的基本要求,行政权力运作的依据、程序应当公开;行政权力运作的过程应当开放,公众可以依法参与;行政行为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都应当公开。法治政府应当是诚信政府。政府机关应当重视政府信用建设,在行政管理中遵循诚实信用和信赖保护原则,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作出的行政行为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


政府依法行政: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易错点: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提醒: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永恒不变。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提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和全体公民的关系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党的群众观点: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的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重大作用的关系: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依赖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伟大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发现相似题
与“将于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