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化学

首页
  • 填空题
    以CO2为碳源制取低碳有机物成为国际研究焦点,下面为CO2加氢制取低碳醇的热力学数据:
    反应Ⅰ: CO2(g)+3H2(g)CH3OH(g)+H2O(g)          ∆H = —49.0  kJ·mol-1
    反应Ⅱ:2CO2(g)+6H2(g)CH3CH2OH(g)+3H2O(g)     ∆H = —173.6 kJ·mol-1
    (1)写出由CH3OH(g)合成CH3CH2OH(g)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2)对反应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选填编号)
    a.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 b.平衡常数K不再增大
    c.CO2的转化率不再增大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3)在密闭容器中,反应Ⅰ在一定条件达到平衡后,其它条件恒定,能提高CO2转化率的措施是    (选填编号)
    A.降低温度B.补充CO2C.加入催化剂D.移去甲醇
    (4)研究员以生产乙醇为研究对象,在密闭容器中,按H2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进行投料,在5MPa下测得不同温度下平衡体系中各种物质的体积分数(y%)如下图所示。表示CH3CH2OH组分的曲线是     ;图中曲线Ⅱ和Ⅲ的交点a对应的体积分数ya=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一种以甲醇作燃料的电池示意图如图。写出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本题信息:化学填空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以CO2为碳源制取低碳有机物成为国际研究焦点,下面为CO2加氢制取低碳醇的热力学数据:反应Ⅰ: CO2(g)+3H2(g)CH3OH(g)+H2O(g) ∆H = —49.0 kJ·mol-1反应Ⅱ:2CO...” 主要考查您对

焓变、反应热

中和热

燃烧热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焓变、反应热
  • 中和热
  • 燃烧热
反应热,焓变: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和光能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生成物和反应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Ⅳ
3.单位:kJ·mol-1
4.产生原因: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不相等,故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或放热。
5.表示方法: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

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中和热的表示方法:

影响中和热测定的因素:

   中和反应巾放出的热量为(m1+m1)·c·(t1-t2),其巾溶液的比热容c是已知的,对于给定的反应物的质量m1和m2也是定值,这样求算出的中和热是否接近 57.3kl·mol-1,取决于溶液温度的变化。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把好两关:①隔热关。如:小烧杯周围的泡沫塑料要填满;盖板上两孔只要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即可;倒人NaOH溶液要迅速等,尽可能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散失。②准确关。如:配制溶液的浓度要准;NaOH溶液要新制,因为久置的NaOH溶液可能变质导致浓度不准;量取液体体积时读数要准;对溶液温度要读到最高点。


注意事项:

(1)这里的溶液一般要求是稀溶液,这是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2)强酸与强碱的反应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多次实验测定,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lmol H2O(l)时,放出的热量为 57.3kJ
(3)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的,因此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酸、碱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


燃烧热:

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异同:


注意事项:

(1)规定是在101kPa 下测出的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25℃、101kPa下测定出来的
(2)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3)规定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例如
(4)叙述燃烧热时、不用“+”“-”,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
发现相似题
与“以CO2为碳源制取低碳有机物成为国际研究焦点,下面为CO2加氢...”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