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日。据此回答1~2题。
    1.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地付诸实践。今天的澳门,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民众安居乐业。这一事实说明
    [     ]

    A.“一国两制”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
    B.“一国两制”有利于澳门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C.“一国两制”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回归10年来,澳门原有的经济社会制度没变,生活方式没变,文化传统和特色也没有变化。变化的是澳门焕然一新的社会面貌和同祖国内地日益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本题信息:2011年湖南省模拟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范付纸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日。据此回答1~2题。1.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地付诸实践。今天的澳门,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 主要考查您对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一国两制含义: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两制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享有高度的自治(非“完全自治”)——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地方性的)、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过程:

(1)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形成过程
1979年元且,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尊重台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惟一可行之路。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保持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有利,而且对全国人民有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

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1982年中英两国在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双方将“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谈判的基础;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澳门顺利回归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1999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0月,江泽民在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中央人民政府将严格遵循“一国两制”方针,按照澳门基本法办事。
1999年12月20日凌晨,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国耻;
(2)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3)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际意义:
(1)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原因:
(1)早日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改革开放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
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发现相似题
与“200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日。据此回答1~2题。1...”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