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洋流②反映出该海域冬季洋流流向
    B.洋流③④的性质都是寒流
    C.洋流④影响沿岸地区形成了温带荒漠
    D.洋流③是受东南信风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2.当图中西北部海域洋流流向为①所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开普敦正值温和多雨的季节
    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地区草类生长茂盛
    C.华北平原的小麦正是收割的季节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千锁(高中地理)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②反映出该海域冬季洋流流向B.洋流③④的性质都是寒流C.洋流④影...” 主要考查您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暖流和寒流

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暖流和寒流
  • 洋流的分布规律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春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归纳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2)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3)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重点详解(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在实际的解题中,许多时候并不需要运用此公式。由于在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太阳高度差值等于它们的纬度差,所以利用下面公式计算更为方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90°-δ,其中δ为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5)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
(6)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所示)。
注: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①正午太阳高度一定是指当地正午12点整的太阳高度,但是太阳不一定直射当地所在的纬度。
②太阳直射点必须是在纬度23.5°之间来回移动,纬度大于23.5°的地方太阳不能直射,但有正午太阳高度,只是其正午太阳高度一定小于90°。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其应用都与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④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密切相关,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重点详解(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总会有自己的影子(除太阳直射的情况),影子的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关。同一时间在不同纬度地区,太阳方位是不同的;同一纬度地区在不同时间,太阳方位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影子的朝向存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1)同一地区在不同节气日影的朝向(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地区“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地区,一年四季太阳都是垂直升起而又垂直落下,且太阳升落方位的纬度就是太阳直射的纬度。

赤道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东北

西南

正北66°34′

正南

西北

东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天顶90°

正西

正东

冬至

东南

西北

正南66°34′

正北

西南

东北

②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至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北回归线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东北

西南

天顶90°

西北

东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正南66°34′

正北

正西

正东

冬至

东南

西北

正南43°08′

正北

西南

东北

③北极圈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开始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落方位为正北,即东偏北90°。


北极圈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北

正南

正南46°52′

正北

正北

正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正南23°26′

正北

正西

正东

冬至

极夜无日出日落

④北极点“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极昼期间,北极点上,由于太阳周日视平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该日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只有方位变化而无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在春分秋分日,极点昼夜平分,此时太阳高度为0°,刚好没入地平圈。


北极点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南

正南23°26′

正南

正南

春秋分

正南

正南

正南0°

正南

正南

正南

冬至

极夜无日出日落

(2)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日影的朝向(以南半球为例)
①“二分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春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不同地区日出、日落的方位都是正东升、正西落(除南极点),并且随纬度的升高太阳视平圈与地平圈所成二面角由90°变为0°。即太阳高度由90°减为0°


春分秋分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正东

正西

天顶90°

正西

正东

南回归线

正东

正西

正北66°34′

正南

正西

正东

南极圈

正东

正西

正北23°26′

正南

正西

正东

南极点

正北

正北

正北0°

正北

正北

正北

②夏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北23°26′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北23°26′垂直落下。纬度越高,偏移正东向北的角度越大,极夜时刚好日出日落方位收缩为一点,位于正北方。


夏至日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东北

西南

正北66°34′

正南

西北

东南

南回归线

东北

西南

正北43°08′

正南

西北

东南

南极圈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南极点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③冬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南23°26′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南23°26′垂直落下。纬度越高,日出偏移正东向南的角度和日落偏移正西向南的角度越大,到极圈时刚好日出日落位于正南方。


冬至日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东南

西北

正南66°34′

正北

西南

东北

南回归线

东南

西北

天顶90°

西南

东北

南极圈

正南

正北

正北46°52′

正南

正南

正北

南极点

无日出日落,太阳都位于正北23°26′,日影都朝向正北


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暖流和寒流的判断:

1、洋流概念法:
由水温高处向水温低处的是暖流,反之是寒流。一般地,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反之是暖流。
2、洋流成因法:
根据洋流(风海流)分布海区的风带来判断。根据相邻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差异来判断(密度流)。
3、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读方法①“暖高寒低”:
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图①,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②“凸向即流向”:
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②,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全球主要洋流分布图:



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性质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全球影响:
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②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形成荒漠环境;
③对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例如: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我国的舟山渔场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④海洋污染:
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目前最严重的海洋污染是石油泄漏造成的)。


发现相似题
与“图中①②分别表示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1~2题。1.关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