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生物

首页
  • 填空题
    配伍题 (将下列左侧生物或术语和右侧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配伍,共5分.)
    艾滋病毒病______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青蛙______           B.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
    觅食行为______       C.体表覆盖鳞片,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殖行为______       D.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扬子鳄______         E.丹顶鹤跳舞.
    本题信息:2011年鼓楼区二模生物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配伍题 (将下列左侧生物或术语和右侧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配伍,共5分.)艾滋病毒病______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青蛙______ B.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觅食...” 主要考查您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结构: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的生活方式:
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繁殖方式:
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即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生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易错点:误认为病毒是单细胞生物
痫毒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但有严整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吃”细菌的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是一种能“吃”细菌的病毒,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凡是有细菌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行踪。
     噬菌体往往都有各自固定的食谱。像专爱“吃”乳酸杆菌的噬菌体,专爱”吃”水稻白叶枯病细菌的噬菌体等。
     噬菌体是所有发酵工业的大敌,因为它们能把所有培养液中的有益菌体几乎全部吃光,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们利用噬菌体噬菌如命的特点,让它为人类造福。例如,在医学领域,医生们已经成功应用噬菌体来治疗烫伤和烧伤。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很容易繁殖绿腋杆菌,这正好可以满足噬菌体的“饱餐” 要求


动物的行为:
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获得的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行为方式 简单 复杂
形成过程 基本生活条件的保证 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结果
行为意义 有一定的局限性 更有助于动物的生存
实例 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等 训练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根据动物行为功能的分类:

类型 概念 作用 示例
觅食行为 指动物获取营养的各种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入和储食等 影响动物的生活分布 松鼠储存果实
繁殖行为 动物产生和培育下一代的行为,包括占区、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及抚幼等 繁衍后代,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后代存活 家燕筑巢
攻击行为 指间种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行为,双方身体很少受到伤害 有利于动物物种优势种群的形成和与其他种群的共存、斗争 公鸡相斗
防御行为 是动物由于外来敌害而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个体不受伤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有利于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以及种间斗争 壁虎断尾
节律行为 指随着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动物行为周期性变化的行为,又称生物钟 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寻求适宜繁殖场所、避开不良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鸟类的迁徙
社会行为 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 有利于种群的优化和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对付敌害等 蜜蜂中有蜂上、雄蜂、工蜂
通讯行为 指动物个体间利用气味、声音、姿态等形式交流信息的行为 有利于动物寻偶、觅食、攻击、防卫等 黑长尾猴用不同的叫声表达不同的信息


易错点:
误认为学习行为仅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在两者结合之下,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例如,狼孩具有人的遗传物质,却具有像狼似的嚎叫、食生肉的行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保护区的三个意义: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2011年发现的5种新生物
    布鲁南海豚
    海豚这一梦幻生物自19世纪以来仅被发现了四种,其中之一便是在2011年被莫纳什大学的查尔顿教授通过对比l 900年至今发现的头骨,最终将这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菲利浦港的海豚定义为新的生物。布鲁南海豚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澳大利亚宽吻海豚,但其实它无论从遗传学还是物理学角度均与后者有着很大的差异。目前确认存活的数量约有150头,而其他地区的生存数量则尚未统计。
    新种锯鲨
    锯鲨因为其食用价值而被日本人所喜爱。不过这次在非洲的莫桑比克捕捉到的新品种希望可不要这么快就变成人们的盘中餐。这种锯鲨会使用它的锯子嘴先在鱼群中冲出缺口,然后用u字回转来捕食。
    使人产生幻觉的壁虎
    这种通体呈现着一种奇异色彩的“幻觉壁虎”在越南南海岸的小岛上生息,20¨年亦被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指名,成为“大湄公圈”重点保护的208种新种生物里的一种。
    新种淡水龙虾
    这种新的“小龙虾”与布鲁南海豚的发现有些相似,它们都是在人们平时生活的地方被突然发现的。但它可没有经过层层比对和研究。它只是被人们从田纳西的小河的岩石下被揪了出来。
    被称为魔王的蝙蝠
    蝙蝠素来以其夜行性而著称,其成群蔽月的声势常为人们所惧。而这次在印度支那半岛所发现的蝙蝠则比其他同类多了一分霸气。由于长相的缘故,它被称为“别西卜蝙蝠”,而这正是《新约》中司七宗罪中贪食的魔王的名字!
两栖动物的生殖:
现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500种,它们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最常见的是蛙类,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春末夏初,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体外受精。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

两栖动物的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便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蝌蚪。蝌蚪用鳃呼吸。蝌蚪的发育过程中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鳃逐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发育成幼蛙。幼蛙可以离水登陆,逐渐发育成成蛙,其发育过程可以概括为: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必须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两栖动物除青蛙外,常见的还有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1)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的特点,限制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这是其种类较少的主要原因。
(2)青蛙的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以利于呼吸,如果将青蛙的皮肤擦干,则很快死亡。
(3)两栖动物的幼体形态和生理结构很像鱼,说明两柄动物与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一种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域环境,如果水质被污染.则有可能发生变异,如少一条腿的畸形蛙。
早期蝌蚪与成蛙的区别见下表:
比较 早期蝌蚪 成蛙
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四肢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
呼吸器官 无鳃,有肺,皮肤辅助呼吸适于陆地生活
运动 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 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动

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4个时期。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因此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易错点:
误认为两栖动物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要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两栖动物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乍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而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印度发现新无腿两栖动物科,恐龙时代前已存在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联社2012年2月21日报道,印度科学家22日在伦敦皇家学会一期刊上发文,称在印度东北部原始热带雨林区发现新无腿两栖动物科,但还没有为其定义学术名称。
    
    印度德里大学的生物专家沙迪亚巴马·达斯·比朱带领一支科考队历时5年,终于在印度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土壤层下挖掘出这一新无腿两栖动物科。该科两栖动物在恐龙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一直藏匿在古老的森林土壤之下,只为当地居民所知。当地村民把它们视为一种可致人死亡的微型蛇类。其形似蚯蚓,属两栖动物无足目(即“蚓螈目”)。尽管是当地性两栖动物,科学家称其与非洲大陆有着古老的联系。科学家在这一新的科下已经区分出3个门类,据称还有3个以上的类别有待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