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相隔数百年,欧洲、中国都经历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都爆发了一次有重要影响的革命,通过一些法律的制定,巩固了革命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4——16世纪的西欧,人们认为:“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说:“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使。”
    (1)材料一显示14——l6世纪的西欧广为流传的一种思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
    (2)陈独秀为“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这两场“思想文化运动”有什么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许多国家爆发了革命,为巩固革命成果制定了法律性文件。下面是某法律条文的摘要和某次革命时的情景。

    图一

    图二

    (3)图一中的条文出自哪一法律性文件?图二中的情景出现在哪次革命中?制定图一文件的革命与图二所示的这次革命,从影响上看有哪些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相隔数百年,欧洲、中国都经历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都爆发了一次有重要影响的革命,通过一些法律的制定,巩固了革命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主要考查您对

武昌起义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权利法案》

文艺复兴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武昌起义
  •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 《权利法案》
  • 文艺复兴
武昌起义:
在全国保路风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湖北武汉的两个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等革命党人首先发难,各营革命士兵纷纷响应,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接着光复汉阳、汉口。武昌起义立即在全国各地引起响应,将已经高涨的革命形势推向新的高潮。

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临时地方军政机构。是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之后,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的。其首脑成为都督,总揽省区军政大权,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其他重要领导人都不在武昌,于是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以后,以黎元洪为首的一批旧官僚、旧军人和立宪分子,逐渐掌握了军政府大权。

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但政权多落入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手中,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险。

辛亥革命在首先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1、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强大。
2、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地区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了革命党的骨干。
3、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这里的人民反抗愤怒不断高涨。
4、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准备,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
5、当时清政府忙于派兵镇压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取得了时机。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

“德先生”和“赛先生”:
指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其中:德先生Democracy意:“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Science意:“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性质:
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之后再文化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
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认为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 陈独秀提出“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权利法案》的意义: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3.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王权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2.保留了王位,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
3.君主立宪制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


英国权利架构图: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英国《权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步传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文艺复兴的实质:
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

1.强调人性的解放,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追求自由,主张以人为中心。
2.强调人自身品质的伟大,反对封建教会的桎梏,主张人人平等;
3.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重视现世生活,注意解放人的本性,反对禁欲主义等宗教思想禁锢人性。

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显著;
2.意大利商业城市众多,拥有雄厚的财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3.意大利地处古罗马中心,保留了大量古典文化精髓;
4.新兴的贵族主张摆脱封建束缚,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提倡人性的解放,强调人的自身的价值。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条件: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发展为文艺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2.新生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提升自身阶级水平;
3.古希腊罗马世俗文化成为文艺复兴的天然素材;
4.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需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开道。

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背景:

1.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思想愚昧;
2.意大利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积极希望打破思想桎梏;
3.意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
4.14世纪蔓延的黑死病促使人们反思。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推动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空气,并提供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2.鼓起了人们彻底摆脱传统观念而倡导理性思考的勇气,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当中不乏同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4.为社会创造了一批经典的的文化财富,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
5.推动了社会政治学说的发展,为以后的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
6.过分的解放人性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一些腐朽的思想开始蔓延。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成就:





四、自然科学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亲原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因与黑党领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迁居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这里出生。以后又经过几次搬迁,在1312年他们家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当时的教廷就在那里。因此彼特拉克与教皇等上层分子都有密切联系。这种情况既关系到他的成长,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义活动。彼特拉克少年时就喜爱文学、修辞,对古典作品尤其感兴趣,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亲却要他成为一个法学家。
因此,从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伦亚学习法律。1320年父亲去世,他便放弃了法学,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同年他回到阿维农,担任一个次要的教职。1330—1347年,他一直在红衣主教万尼·科伦那手下任职。在教会里的工作并不忙,这就使他一面参与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动,一面不倦地学习文学、创作诗歌。作为诗人,彼特拉克的名声很快传开。1340年,巴黎和罗马争相邀请他去接受桂冠。结果他决定去罗马。
1341年4月8日,他在罗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个叫阿克瓦的小村里去世。当人们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


发现相似题
与“相隔数百年,欧洲、中国都经历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都爆发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