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相对不正确的是
    [    ]

    A.千藕其耘—西汉时大量的奴隶被集中在贵族的田地里劳动
    B.钻木取火—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
    C.朝秦暮楚—战国七雄为了各自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D.闻鸡起舞—祖逖立志北伐,起早练剑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相对不正确的是[ ]A.千藕其耘—西汉时大量的奴隶被集中在贵族的田地里劳动B.钻木取火—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C.朝秦暮楚—战国七...” 主要考查您对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合纵连横)

夏商周奴隶的悲惨生活

东晋与南朝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合纵连横)
  • 夏商周奴隶的悲惨生活
  • 东晋与南朝

黄帝:
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氏族公社的特点:
1、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2、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4、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远古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氏族公社晚期社会状况:
氏族社会晚期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部落联盟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瓦解的步骤: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军师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巧计在桂陵和马陵两地大败魏国主帅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公元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兼并战争的实质:
封建地主之间的争夺土地人口兼并战争。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的对比:
1、相同点:
(1)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2)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2、不同点:
(1)阶级不同:战国兼并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性质;春秋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
(2)战争目的不同:战国兼并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的目的;春秋争霸是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地位。


战国兼并战争的的影响:
1、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2、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3、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战国时期形势图:

匹马束丝:
西周时期,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牛马、兵器、珍宝和奴隶。奴隶的价格很低,据铭文记载五名奴隶的价格才值“匹马束丝”,即一匹马和一束丝。

商周时期的人殉坑:


奴隶的来源如下:
1、战争战败的一发,以俘虏为主,这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2、本国或本部落中,不拥有任何财产的阶层,被富裕阶层以私人财产的名义买下。
3、违反国家或部落的法律,被处罚为奴隶的人。
夏商周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可以随意的转让和买卖。奴隶的地位和牛马猪狗的地位等同。 商朝时期奴隶主用奴隶作为祭祀祖先的贡品;奴隶主死后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东晋建立: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西晋灭亡,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

南朝:
公元420年,掌握东晋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刘裕灭晋后,建国号为宋。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东晋门阀政治特点:
1、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
2、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3、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以及灭亡:
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王敦兄弟功劳最大,因此晋元帝一直礼待王导,在权力上,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为大将军,掌全国兵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开创了东晋时期“祭在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使门阀士族的政治在东晋发展到了最高峰。刘裕建宋后,提拔了一批庶族地主当官,打击了士族的门阀政治;萧齐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使士族开始衰败;侯景之乱时,侯景攻破建康后,曾经对士族产生怨恨心理的他开始大规模镇压士族,加之战乱,使士族在建康者“覆灭略尽”。

东晋与前秦地图: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相对不正确的是[ ]A.千藕其耘—西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