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综合题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苏专项题历史综合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高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汉赋《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和《史记》

梁启超《变法通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汉赋《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和《史记》
  • 梁启超《变法通议》

赋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汉赋:

1、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2、西汉时期赋的特点及成就。
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代表性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
3、东汉时期赋的特点及成就。
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作品: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史记》:

1、《史记》是司马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2、《史记》的内容:本书记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内容极为广泛,多方位反映了历史全貌。
3、《史记》的体例:司马迁首创纪传体,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代正史编撰的规范。
4、《史记》的史学价值:本书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5、《史记》的文学价值:本书文辞优美,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事情跃然纸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迁雄于文”,《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小名犬子。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年轻时喜好读书击剑,汉景帝时,成为武骑常侍,后来因景帝不好辞赋,称病免官。他周游天下,结交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作《子虚赋》,名声大噪。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并立即召见。他又呈上《上林赋》一篇,武帝读后大喜,受到重用,后来官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在西南期间,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晚年免官闲居,郁郁而终。司马相如以赋见长,《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相如有赋29篇。但大都失传。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6篇。他的赋结构宏伟,纵横自如,语汇丰富,文采华茂。内容大都描写帝王苑囿田猎,极尽铺张之能事。卓文君是汉代著名的才女,西汉临邛人,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司马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卓文君,两人相爱私奔前往成都。因为家境贫寒,返回临邛,以卖酒为生。后来,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回归成都,买田宅为富。司马相如当京官后,淡泊了对文君的情意,准备抛弃她。后来,看到卓文君写的信和诗,十分羞惭,亲自回乡把卓文君接到长安,誓长相厮守。两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
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
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
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
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
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发现相似题
与“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