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数学

首页
  • 解答题
    已知离心率为的椭圆C1的顶点,A1、A2恰好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P是椭圆上不同于A1、A2的任意一点,设直线PA1,PA2的斜率分别为k1,k2
    (Ⅰ)求椭圆C1的标准方程;
    (Ⅱ)试判断k1·k2的值是否与点P的位置有关,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当k1=时,圆C2:x2+y2-2mx=0被直线PA2截得弦长为,求实数m的值。
    本题信息:2011年广东省模拟题数学解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张玲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已知离心率为的椭圆C1的顶点,A1、A2恰好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P是椭圆上不同于A1、A2的任意一点,设直线PA1,PA2的斜率分别为k1,k2。(Ⅰ)求椭圆C1的标准...” 主要考查您对

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图象

双曲线的性质(顶点、范围、对称性、离心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求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图象
  • 双曲线的性质(顶点、范围、对称性、离心率)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过两点P1(x1,y1),P2(x2,y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即, 


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的理解:

(1)k的值与P1,P两点的顺序无关

求直线的斜率的方法:

确定直线的斜率一般有两种情况,即已知直线的倾斜角,由求斜率;已知两点,由斜率公式求斜率.在实际问题中,应注意结合图形分析,准确求解并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斜率公式的应用:

(1)三点共线的证明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直线上任意两点所确定的方向不变,即在同一直线上任何不同的两点所确定的斜率相等,这正是利用斜率可证三点共线的原因.三点共线的判定方法:已知三点,则判定三点A,B,C在一条直线上的常用方法是:
 
 
(2)利用斜率公式构造斜率,灵活解决形如之类的问题。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得出以下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其图像如下: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

(1)直线l和⊙O相交d<r
(2)直线l和⊙O相切d=r;
(3)直线l和⊙O相离d>r。


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1)代数法:判断直线Ax+By+C=0和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可由
 
推出mx2+nx+p=0,利用判别式△进行判断.
△>0则直线与圆相交;
△=0则直线与圆相切;
△<0则直线与圆相离.
(2)几何法:已知直线Ax+By+C=0和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r则直线和圆相交;
d=r则直线和圆相切;
d>r则直线和圆相离.
特别提醒:
(1)上述两种方法,以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进行判定较为简捷,而判别式法也适用于直线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位置关系的判断.
(2)直线与圆相交,应抓住半径、弦心距、半弦长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可使解法简单.

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列表如下:

直线与圆相交的弦长公式:

(1)几何法:如图所示,直线l与圆C相交于A、B两点,线段AB的长即为l与圆相交的弦长。
设弦心距为d,半径为r,弦为AB,则有|AB|=

(2)代数法:直线l与圆交于直线l的斜率为k,则有
当直线AB的倾斜角为直角,即斜率不存在时,|AB|=


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
椭圆的图像:

(1)焦点在x轴:

(2)焦点在y轴:


巧记椭圆标准方程的形式:

①椭圆标准方程的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②椭圆的标准方程中,x2与y2的分母哪一个大,则焦点在哪一个轴上;
③椭圆的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b,c满足a2= b2+ c2
④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以求出三个参数a,b,c的值.

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要恰当地选择方程的形式,如果不能确定焦点的位置,那么有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一是分类讨论,全面考虑问题;二是可把椭圆的方程设为n)用待定系数法求出m,n的值,从而求出标准方程,


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定义:

(1)定义: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
(2)e的范围:e>l.
(3)e的含义:e是表示双曲线开口大小的一个量,e越大开口越大.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也增大。


双曲线的性质:

1、焦点在x轴上:顶点:(a,0),(-a,0);焦点:(c,0),(-c,0);
渐近线方程:
2、焦点在y轴上:顶点:(0,-a),(0,a);焦点:(0,c),(0,-c);
渐近线方程:
3、轴:x、y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焦距2c。
4、离心率
5、中,取值范围:x≤-a或x≥a,y∈R,对称轴是坐标轴,对称中心是原点。


双曲线的焦半径:

双曲线上的点之间的线段长度称作焦半径,分别记作


 
 
 
关于双曲线的几个重要结论:
 
(1)弦长公式(与椭圆弦长公式相同).
(2)焦点三角形:已知的两个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异于顶点),
的面积为
在解决与焦点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时,应注意双曲线的两个定义、焦半径公式以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应注意灵活地运用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3)基础三角形:如图所示,△AOB中,
 
(4)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虚半轴长.
(5)自双曲线的焦点作渐近线的垂线,垂足必在相应的准线上,即过焦点所作的渐近线的垂线,渐近线及相应准线三线共点.
(6)以双曲线的焦半径为直径的圆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外切或内切.
(7)双曲线上一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是
(8)双曲线划分平面区域:对于双曲线,我们有:P(x0,y0)在双曲线内部(与焦点共区域) P(x0,y0)在双曲线外部(与焦点不其区域) 

发现相似题
与“已知离心率为的椭圆C1的顶点,A1、A2恰好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