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从句式搭配的角度看,最恰当的是
    []

    在我迷惘徘徊的时候,你呼唤我,是山的儿女就应该坚如磐石;在我骄傲的时候,你呼唤我,________________;在我怯懦的时候,你呼唤我,是山的儿女就应勇敢如山。
    A.是山的儿女怎能居功自傲
    B.谦虚谨慎是山的儿女的品质
    C.是山的儿女就不能自满自足
    D.是山的儿女就应虚怀若谷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语文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杨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从句式搭配的角度看,最恰当的是[]在我迷惘徘徊的时候,你呼唤我,是山的儿女就应该坚如磐石;在我骄傲的时候,你呼唤我,________________;在我怯懦的时候...” 主要考查您对

    补充句子

    句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补充句子
    • 句式
    补充句子: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常涉及到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运用修辞,改变句式,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补充句子技巧:
     1、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
    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
    一个完整句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也就是他(它)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
    这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一不可。如:
      同学们 学习 。      小鸟 唱歌 。
      (谁)    (做什么)       (什么)(做什么)
    (2)“谁(什么)”+“是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告诉别人前面所说的“他”或“什么”是什么。如:
      李洋 是学生。         这座楼房 是工人宿舍。
      (谁)  (是什么)             (什么)      (是什么)
    (3)“谁(什么)”+“做”+“谁(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
    第二部分是“谁”或“什么”所发出的动作行为,
    第三部分是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物。如:
      小明 复习 功课 。      王强 帮助 同学。
      (谁)  (做)   (什么)        (谁)    (做)    (谁)

    2、我们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必须注意两点:
     (1)平时我们所用的句子一般都不会只由基本成分组成,句子成分多时容易造成遗漏,
    这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句子的基本成分,然后再增添附加成分。如:天花板上挂着吊灯。
    先确定了基本成分,再增添附加成分:
    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2)句子写完以后,要多读几遍,看看它属于哪种类型,基本成分是否齐全;
    这样就能保证我们所写的句子都是完整句。


    补充句子教学:
    学生补充的句子常见问题:
    从语法角度虽然没有错误可言,但内容俗套,语言贫乏,句式呆板单一。
    应对策略:教师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句子实践,让学生有话可补充,逐渐学会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补充句子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鼓励大胆质疑──句子材料力求新鲜
    许多学生补充句子时,总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照搬照抄。
    如苏教版第七册练习1补充句子练习第1小题:“广场上_________”。学生一般都填上了“广场上有天安门、纪念碑”等。
    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有灵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
    如“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看了此题,你会提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生活材料在脑中得以再现,提出了以下问题:
    广场上美吗?广场上人多吗?广场上热闹吗?广场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
    学生提出的问题百花齐放,句子所涉及的材料方方面面,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二、调动语言积累──句子表达力求具体
    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只要句子完整即可。因此出现了像“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说错又不错的句子。
    细细推敲,句子内容表达欠具体,显得空洞,更谈不上语言文字美的意境。
    当然,如果把“怎么美、人怎么多”描写到位,句子自然而然就具体了。
    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学生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在脑子里重现。
    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
    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
    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
    ③广场上不但花团锦簇,而且人流如潮。
    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包括一些关联词)、佳句(包括使用修辞的句子)。

    三、体悟句子情感──句子形式力求多样
    补充句子仅在句子材料上拓展,内容表达具体方面作探究,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句子表达形式方面作一番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句子补充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表达了对广场赞美之情。要表达赞美之情,还可以用什么句式来表达?
    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用反问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吗?
    有的说用感叹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补充句子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补充句子的材料应新鲜,内容应具体,句式应多样,为学生真正学会补充句子架桥铺路,最终水到渠成。


    句式:
    通常指句子的结构方式。
    常见的句式有:
    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句式不同分类:
    (一)长句和短句。
    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
    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
    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主动句一般包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判断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判断表示。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这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语境的轻重强弱有差别:一般地说,否定句的语意比肯定句轻些。  
    例如:
    ①今天天气好。(肯定句)     
    ②今天天气不坏。(否定句)  
    否定句有两种类型: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比一般肯定句语气更强。
    有的双重否定句可用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如:同来的人都知道,他不会不知道吧!

    (四)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分句。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所使用的句式大体是相同的。
    在运用词语方面,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语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语组成。

    (六)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子的句式变换:
    这里主要指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七)常式句和变式句。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
    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我们把句子成分或次序采用经常的、一般的位置的句子叫常式句。
    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可以改变词语在句子里的排列位置,这就形成了变式句。
    常式句:你怎么了?
    变式句:怎么了,你?(主谓倒置)
    常式句:因为虫害严重,所以棉花减产了。
    变式句: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复句的分句一般次序与特殊次序的变换)

    (八)整句和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句式杂糅:
    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这样的语病就叫杂糅。
    句式杂糅又称为结构混乱。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就是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的种类: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A、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经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B、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前一分句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深为广大消费者所欢迎”的杂糅。)

    (2)反客为主 ,指代不明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发生纠缠。
    例如:
    A、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
    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B、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
    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3)中途易辙 ,暗换主语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A、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B、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犯了偷换主语的毛病,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但“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的主语只能是这家工厂的产品,而不能是“工厂”。)
    C、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被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4)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A、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B、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5)前后牵连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可以简单理解为错误的兼语句:我们选他当班长。)如:
    A、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句子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感觉)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
    B、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句子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句式杂糅还可以分为单句杂糅和复句杂糅:
    单句杂糅如:
    A、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
    B、止咳祛痰片,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复句杂糅如:
    A、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本句包含两对关联词,“如果……(那么)就……”和“由于……因而……”,只能保留一对)
    B、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或说“分外活跃而健谈”,或删掉“变得分外”说“活跃而健谈多了”。)
    C、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或说“分序厅……六部分”,或说“由序厅……六部分组成”。)
    句式选择原则:
    同所有修辞的总原则一样,句式选择也有个总原则,它仍然是“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即根据表达目的、表达思想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
    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得体连贯的,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
    例如:
    我今晚能去——我能今晚去这两句是同义句式,孤立地看,似乎它们表达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它们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表达焦点。
    ①你今晚能不能去?——我今晚能去。√
    ②你能不能今晚去?——我能今晚去。√
    ③你今晚能不能去?——我能今晚去。×
    ④你能不能今晚去?——我今晚能去。×
    ③④的答话之所以显得不连贯,原因在于词语顺序不合适,即焦点不对应。可见,句子同具体的语境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此外句式选择还要注意几个具体原则。即:
    ①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进行选择;
    ②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选择句式;
    ③根据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进行选择。
    修辞中的句式:
    句式是从句子的表意功能角度出发来谈到的一个术语。
    修辞上说的“句式”比语法上说的“句型”范围更宽。
    它既包括本身就是功能分类的各种句子
    (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描写句”、“判断句”、“评议句”等等),
    又包括从结构形式划分的各种句子
    (如“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等等)。
    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和表达效果,当然就是不同的句式。
    句式的选择,修辞学上称为炼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
    修辞上的句式选择主要指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选择。
    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不同的句式在表意的轻重和表达的焦点等方面都有着细微的差别。
    应该用哪种句式不应该用哪种句式?这当中同样存在修辞调整的必要。
    发现相似题
    与“从句式搭配的角度看,最恰当的是[]在我迷惘徘徊的时候,你呼...”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