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生物

首页
  • 读图填空题
    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鬛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鬛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鬛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鬛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_能力。
    本题信息:2011年月考题生物读图填空题难度极难 来源:姚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鬛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 主要考查您对

种群数量的变化

群落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种群数量的变化
  • 群落的结构
  • 食物链和食物网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 ”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种群增长曲线
Nt=N0λ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联系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

1、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 种群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少
2、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性别比例 繁殖机会 出生率 种群密度
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 雌雄个体都有充分交配繁殖机会 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 将逐渐增大
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的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个体间交配繁殖机会较少 出生率较低 将逐渐减小

种群数量增长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是一个概念,只要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恒定不变;增长速率为负值时,种群数量应下降。
2、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项目 “S”型曲线 “J”型曲线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知识点拨:

1、“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增长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实例:
灭鼠 捕鱼
K/2(有最大增长速率) 捕捞后,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样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将迅速回升
K(环境最大容纳量)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知识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4、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知识拓展:

1、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例①森林的垂直结构
    ②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垂直分布也是很明显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易错点拨:

1、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
2、水生动物的分层与阳党、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
3、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温度有关。


知识拓展:

1、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白天在开阔地有各种蝶类、蜂类和蝇类活动,而一到夜晚,便只能看到夜蛾类和螟蛾类昆虫了。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l)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南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通常指捕食链)。
(2)示例分析
食物链 草→昆虫→慵蜍→蛇→猫头鹰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营养级别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成分类型 主要是绿色植物 植食动物 小型肉食动物 中型肉食动物 大型肉食动物
代谢类型 自养 异养 异养 异养 异养
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道进行
(3)特点
①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②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流动的。

知识点拨: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主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 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 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发现相似题
与“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