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__,P处为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____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如果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__板块,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
    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山系。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杨文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__,P处为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物质上升处。(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 主要考查您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板块构造学说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地震波内部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圈层

范围

特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震波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体


不连续面: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物质循环及图形变式


三大类岩石比较:


岩层形成顺序的判断方法:

按岩石形成年龄判断---越古老的岩石形成的年代越早。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
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板块边界类型: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板块边界与地形:

边界类型

地形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海岭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高大山脉、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大洋板块边缘:海沟
大陆板块边缘:海岸山脉、岛弧

发现相似题
与“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