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某校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拉开帷幕,本届以“担当责任”为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高三年级开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论坛,引起广泛关注。
    【聚焦热点】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开。全会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省情】材料二: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文化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江苏省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目的,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江苏省上述举措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践行】材料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成为一大社会隐忧。从“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到冷漠路人、逐利超载校车等事件引发国人对道德的广泛讨论;与此同时江苏省近年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张云泉、殷雪梅、陈光标等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因势利导,我省于近期在全省开展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弘扬传统美德。该校以“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
    (3)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从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出两条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苏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校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拉开帷幕,本届以“担当责任”为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高三年级开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论坛,引起广泛关注。...” 主要考查您对

正确对待金钱

市场秩序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正确对待金钱
  • 市场秩序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
  •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①从获取金钱的手段上看: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
②从用途上看: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人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反对金钱无用论与金钱万能论。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端正心态,确定正确的追求目标。金钱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有钱并不等于幸福。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服务,人类应是金钱的主人,不是金钱的奴隶。金钱在促进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二、把握正确的挣钱手段。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心存侥幸,务必保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人们在地球上生活,需要物质保障,但挣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要靠劳动挣钱,靠技术挣钱,靠智慧挣钱。  
三、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一些人因吸毒、涉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市场规则的含义:

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 :

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
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如何建设诚信社会:

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④个人: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市场秩序混乱现象:

一、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表现:

1、市场秩序混乱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实行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的情况屡屡发生;
2、假冒伪劣商品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泛滥成灾;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
3、社会信用紊乱,欠债不还,不守合同等各种违背商业道德的现象十分普遍,商业贿赂和欺诈盛行;
4、财务失真,明目张胆地编造假账、假数据,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相当严重;建筑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不少工程质量低劣;
5、一些犯罪分子暴力抗拒执法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国家正在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

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还不健全;
一些人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道德素养不高,国家意识、集体意识薄弱,崇尚金钱,却有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对假冒伪劣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打击不力;有些地方政府搞地方保护主义。

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要性及意义:

市场秩序混乱,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所以,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有:
(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公平竞争规则,强化法治,注重社会信用建设,各方面都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才能在我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WTO的目标是促进贸易自由化,WTO的主要规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我国经济秩序混乱也违反WTO的有关规则,这样会严重损害我国改革开放形象和国际声誉,破坏投资环境;假冒伪劣商品出口,还会败坏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导致一些国家不愿进口我国商品甚至采取歧视性措施,影响出口的扩大。不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对外开放就不可能迈出大的步伐。
(3)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
我国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对市场商品质量信得过,增强消费意愿。如果任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就不会有消费意愿,扩大内需就没有基础。同时,假冒伪劣商品横行,挤占了市场,也会严重影响守法经营企业的生产和合格、优质产品的销售。不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4)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竞争力。
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到处搞地区经济封锁,一方面割裂全国统一市场,妨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关不了,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难以成长起来。这种状况不改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就难以提高,中国经济就会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5)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经济秩序混乱,不仅破坏生产力发展,而且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公德,滋生消极腐败,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怎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已经包括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
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目的是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当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改革的任务并未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需要尽快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国家运用经济、法律、道德、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而且能得到实施的市场主体法律、市场行为法律、市场秩序法律、宏观调控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犯罪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 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严格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这就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等,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否则就会破坏经济秩序,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康发展。 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和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要通过教育,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使全体人民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要采取法律、制度和舆论等多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广大公民包括青少年要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举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同时,要把学好法律知识当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学会依法律己,依法办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3.生产者经营者。
(1)企业要有市场意识、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包括WTO的各项规则。企业要坚持诚实守信原则,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信誉和形象。 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必须进行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3)市场交易的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盗版盗印等都是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4)企业经营者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通过开展打击走私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活动,使公民增强法制观念,明确纳税义务。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促进城市化,提高农民收入,建设一个温暖和安全的社会保障网。从就业和再就业的关系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工作,要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这样的国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资本双密集型制造产业,走充分就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在城市中要放开各行业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把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提高他们的收入,从政策上落到实处。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对外开放。当前,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应该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真正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
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这是实现民族自强的可靠保证。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地区垄断和封锁等行为,违背国际贸易关系的公平交易原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

①必要性:
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①从主要矛盾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从社会主义的基础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从国际竞争看: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特别提示:

改革的内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注意:不是根本制度的改变。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 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 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①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 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④三者关系如下图:

温馨提示:
科学执政强调“遵循规律”;民主执政强调“发 扬民主、为民执政”;依法执政强调“依法”,即“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 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 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②多党合作 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 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 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
①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 度。
②优越性:
A.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它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C.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
D.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4)人民政协。 
 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 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组成: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 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 台湾同胞等。
③主题:团结和民主。
④职能:政治协商、民主 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原因: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2)要求:
①坚持以人为本。
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 共同富裕道路。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 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④三者关系如下图:

温馨提示:
科学执政强调“遵循规律”;民主执政强调“发 扬民主、为民执政”;依法执政强调“依法”,即“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中共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综合国力关系: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经济建设没关系:
学生易忽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特别提示: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民族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民族精神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在把握民族精神时,必须与具体时代结合起来。

全面理解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认识误区:

误 区 剖 析
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另外,还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民族精神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它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和平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什么 怎么样建设 为什么建设
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建设的必要性:①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②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③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的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不同的,不能将二者混淆。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提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内 容

地 位

马克思主义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四者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提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结构严谨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形成社会共识的精神航标,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二者一致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指导思想上多元化,就会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我们的精神支柱,引起社会动乱。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面对文化发展的新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促进文化多样性并不矛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1)联系:
三者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的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后者是前者的主要内容。 
(2)区别:
侧重点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而言的。


全面理解和谐文化:
(1)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形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2)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它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3)怎样建设和谐文化
①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②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什么  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怎么样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醒: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现相似题
与“某校第2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拉开帷幕,本届以“担当责任”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