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这种观点

    [     ]


    ①把物质的具体形态混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②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具有一定合理性
    ③包含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④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本题信息:2012年黑龙江省期末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主要考查您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联系的普遍性

发展的普遍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联系的普遍性
  • 发展的普遍性

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
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①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联系含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确理解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之间的关系:

普遍联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区别 内容 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 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
地位 “怎么样”是第二位的问题 “是什么”是第一位的问题
联系 ①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致的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世界的普遍联系不可分割

联系的理解: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之一。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理解该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指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还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3)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等同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联系的特征之一,另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特征。
(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发展的含义: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眼光,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发展的普遍性:

 

发现相似题
与“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