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材料一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请回答:
    (1)鲁迅曾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书作者是谁?这部史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轩辕氏是传说中的哪个人物?他被炎黄子孙尊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天下初定”的时间是在哪一年?为避免“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制度取代分封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描述的是什么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再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材料一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 主要考查您对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刘邦建国)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司马迁和《史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刘邦建国)
  •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 司马迁和《史记》
  • 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

黄帝:
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氏族公社的特点:
1、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2、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4、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远古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氏族公社晚期社会状况:
氏族社会晚期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部落联盟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瓦解的步骤: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邦建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刘邦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重新建立了地主阶段统一的政权。

刘邦和项羽的对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
1、刘邦胜利的原因:运用正确的战术,分化收买项羽的部下,切断项羽的后路;刘邦善于用人,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势力联合起来,做到守有贤相,某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变强,终于战胜项羽;刘邦有比较稳定的关中做后方,无后顾之忧。
2、项羽失败的原因:迷信武力,刚愎自用。不听从部下意见,嫉贤妒能,导致身边的能臣良将纷纷转投刘邦;残暴好杀,导致众叛亲离,日益孤立;虽然地盘最大,但是周围十余个王国矛盾重重,明争暗斗。


楚汉战争的历史典故:
1、破釜沉舟:钜鹿之战中,项羽渡河后将渡船沉于水中,捣毁做饭用的锅灶,每个士兵仅带三日口粮,表示与秦军血战到底,义无反顾。项羽率领的这只起义军与秦军交战中“无不一以当十”,最终大败秦军,击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
2、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进入关中,刘邦进入咸阳后,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鸿门宴:项羽入关后,驻扎鸿门,刘邦自知不敌,采纳张良的计策,亲至鸿门拜见项羽,卑辞求和。项羽设宴招待,企图在宴会上杀死刘邦,刘邦巧妙周旋。伺机逃脱。


楚汉之争形势图: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1、秦朝灭亡之前,刘邦、项羽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而且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领导秦末农民战争,因而是代表劳动人民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性质上是属于农民战争。
2、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个称“西楚霸王”,一个称“汉王”,二人不再是农民起义领袖,其战争目的是争夺皇位,因此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夺取权力的战争。


秦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1、皇帝制度: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中央集权的特征:
1、皇权的特征:
(1)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利集中的另一体现。
(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机构的特征: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位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的特征:
(1)地方上主要官员郡守县令等,直接由皇帝调迁,并且官位不世袭。
(2)地方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权,绝对服从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朝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图:
 

 


九卿:
九卿是指低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官职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久卿,但是实际数目不止有九。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皇宫保卫;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宗正,掌皇室亲族事务;少府,掌皇室收支。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的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的叙事特点:
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3、《史记》之后,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逐渐取得了独立地位。


《史记》:
 

关于《史记》思想体系:
1、表现了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2、表现了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3、所表现了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4、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的决战。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官渡之战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官渡之战的过程:
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赤壁之战示意图:
 

赤壁之战的过程: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大军,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发现相似题
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