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B、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洪秀全拜上帝教,曾国藩中体西用
    D、曾国藩使汉人重掌地方大权
    本题信息:2009年0103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B、曾国藩建成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洪秀全拜上帝教,曾...” 主要考查您对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金田起义:

是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寿诞之际率起义军在金田村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并颁布简明军律。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太平天国运动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3)西方宗教(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4)自然灾害严重。

太平天国运动经过:

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发展:永安建制,初步奠定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北伐、西征和西征,军事上全盛。
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永安建制基本内容:

1851年3月,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后,整顿建制,相继建立下列军政制度:  
(1)修改历法,制订天历,废除清朝纪年;  
(2)令人民蓄发;  
(3)建立圣库制度,财产统一管理,严禁私藏金银财物;  
(4)确定官制,刊行官方文书;  
(5)论功行赏,分封五军主将为王。
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南、北、翼四王俱受东王节制。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的变化:

(1)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自视力天下万国之主,天京被称作“小天堂”。大建宫室,穷极壮丽。虽有圣库专管财物,但对诸王与高级官员却没有限制,多数领导人开始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逐渐脱离群众。他们模仿封建统治阶级的排场和作风。
(2)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以至于发生了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内部矛盾斗争激化。
(3)太平天国实力得到削弱,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入衰。
(4)太平天国连年战争,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流失,使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繁华之地繁华不再,江苏、浙江两地人口锐减,太平天国再也无法得到人民支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有利弊:

利:
1、从金田起义到攻占天京,太平军一路都实行游击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定都天京后,改变了过去流动作战的方针,建立了以天京为中心的根据地,使太平军处于出可以战,退可以守的有利战备地位,结束了流动作战,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也可以增强太平天国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扼守长江门户,上可控制长江中游,下可控制江浙一带(当时江浙一带是中国最发达,富庶的地区),南京位于长江南岸,是天然屏障;
3、南京是六朝古都,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都条件优越。
弊:
1、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应以全部力量北伐,沿途扩大农民起义,直捣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
2、定都天京,给清政府以喘息之机,使太平军失去了消灭敌人的好机会,以保守的战略代替了进攻战略;
3、定都天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使得天京的安全保卫问题和粮食供应问题经常成为太平天国军事和经济的头等重大问题;
4、定都天京,容易滋长骄傲轻敌情绪。定都天京助长了领导集团的封建帝王思想和安逸享乐观点,军事上导致了保卫天京为主的保守战略的形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和作品 背景 意义 主要特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①内忧外患十分严重
②出现洋务派,掌握中央和地方实权
③慈禧支持
④新思想的萌发
⑤侵略者为维护在华利益,支持主张对外妥协的洋务派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
地主阶级改良运动;
技术先进,但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性;
有一定势力

“中体西用”的理论及实践:

(1)兴起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随着西学的传播,用什么来维护封建王朝统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3)论战: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焦点是采取什么方式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大清国体;顽固派则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反对“西学为用”、“师事洋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论战最终以洋务派占上风而告终。
(4)实践及影响:
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国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由于坚持“中体西用”为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5)实质:
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发现相似题
与“有人说洪秀全和曾国藩的斗争是“耶稣与孔子的斗争”。对此理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