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欢腾了上海,欢腾了中国,欢腾了全世界。外国的一位参观友人说:中国上海的“世博会”是史上最成功的“世博会”,它不仅使我们回顾了文明、享受了现实,而且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人类世界真美好!

    (1)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后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是哪一年哪一国?为什么当时这个国家能够举办“世博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世界举办多次“世博会”期间,从农业文明步入近代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几次重大的凤凰涅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今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地举办“世博会”?你怎样认识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你对中国走向世界有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历史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欢腾了上海,欢腾了中国,欢腾了全世界。外国的一位参观友人说:中国上海的“世博会”是史上最成功的“世博会”...” 主要考查您对

第一次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解放战争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第一次工业革命

经济特区的创办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世博会的开办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辛亥革命
  • 解放战争
  •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经济特区的创办
  •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世博会的开办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自乾隆后期中国就因“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潮。在于外贸易时处于优势地位,使英国极为不安。鸦片战争始于1839年六月的虎门销烟,随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1)国际: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2)国内:清朝统治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
(3)借口:中国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

(二)原因和目的: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扩张。
2、客观原因:中国衰落,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潜在市场广阔,而清朝闭关政策阻碍了西方商品大规模流入,必然成为西方殖民者武装侵略的目标。
3、直接原因和导火线:中英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冲突:
(1)早期中英贸易中国出超
(2)英国走私鸦片掠走白银
(3)清廷禁烟运动虎门硝烟
(4)英国借口发难
4、目的:
①直接:维护鸦片贸易
②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

(三)结果:
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四)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③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国侵略
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⑤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入侵逐渐瓦解了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⑥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在外国的船坞工厂里产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
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东南沿海地区的家庭纺织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外商企业出现,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概况:

17世纪中叶,中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动荡。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取得了政权,而四年以后,中国的明王朝在李自成发动的农民起义冲击下也轰然倒塌,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此后慓悍的满族骑兵杀入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从此,东、西方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后的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快车道,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清王朝建立后仍维护传统的封建根基,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自17世纪以后,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渐改观了。
200年以后,当西方的殖民船队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见到的已经不是昔日的中国了。这个曾使西方人羡慕、敬畏的千年帝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19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国。
1、经济上
①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先后用武力战胜了老牌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殖民强国,夺取了海外殖民的霸权。同时经济高度发展,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工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蒸汽机作动力,机器生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号称“世界工场”。此时的英国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火车、汽船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②当时的中国仍旧是封闭式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的丝织、制茶和采矿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一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星星点点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淹没在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民间的运输大部分靠人拉肩扛,最先进的也只是畜力车。曾经给中国带来荣耀和繁荣的封建经济已开始走下坡路,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上
①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掌了权的资产阶级处处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甚至公开鼓励对外武力扩张,处处显示出新生政权的活力。
②在中国连续运转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已腐蚀严重,运转不灵了。官吏昏庸无能、腐败成风。他们大肆圈占农田,收受贿赂。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在位时的宠臣和坤,他在掌权的20多年里聚敛了大量钱财。嘉庆皇帝登基以后,抄了和坤的家,抄出的钱财相当于清政府国库十几年收入的总和。当时的中下层官吏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腐败之风愈刮愈烈。伴随统治阶级的腐化、无能,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清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3、军事上
①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实力强大,为了适应海外扩张及掠夺的需要,英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19世纪的英国,陆军已普遍配备了枪炮。其中广泛使用的来复枪是当时世界上十分先进的单兵武器。而且英国军队训练有素,作战方式有了很大改进。他们往往排列成5—10排的方阵,当前两排采取蹲式或立式进行射击时,后面的士兵填药准备;前排射击完毕,立即退到后排,由已准备完毕的士兵上前射击。这样,火力猛烈且持续不断。海军也实力强大。当时的战舰虽然多数靠风帆航行,但也有装备了蒸汽机的改进型战舰,这种战舰往往有两三层甲板,在高大的船体两侧各装备十几门乃至几十门大炮。它火力强,航行速度快,续航能力强。
②当时大清国的军备水平极低。虽有号称八九十万的八旗、绿营兵,但武器落后且破旧不堪,步兵仍然使用沿袭了几百年的冷兵器,海军的战舰多数是船小、速度慢,而且经不起大风大浪,为数不多的海防大炮也多数是二三百年前制造的古董货。而常年养尊处优的清军将士则军纪散漫,很少操练,战斗力极差。

4、文化上
①英国资产阶级在14—17世纪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冲破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树立了讲求现世幸福,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进取精神。文化思想的活跃,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并早在18世纪就已绘制出了较精确的世界地图。
②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却一片死气沉沉。清朝入关以来,为了消除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满思想,巩固统治,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竭力宣传孔孟之道,以三纲五常束缚人民的思想;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在严酷的文化氛围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书本,闭目塞听,思想僵化,对外界事物一无所知。当朝的统治者更是自高自大,甚至当英国人的炮弹打到头上时,还不知道英国地处何方,方圆几许,他们是怎么来的。
不言而喻,19世纪的中国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相比,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思想文化诸方面,都已经落后了一大截,如此“天朝”实力想要抵御西方的入侵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西方殖民列强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悲剧便拉开了帷幕。


辛亥革命含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概况: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浸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本原因)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④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2、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3、经过: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114月,广州起义

1911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行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

191110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2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1912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结果:

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领异。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的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


辛亥革命主要集中在南部原因:

1、革命形势遍及南北,但主要集中在城市,未与农村相结合,缺乏稳固的基础
2、革命势力南多北少,东部沿海强于广西部内陆(原因:东部和南部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北方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强大;东部和南部最早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解放战争:

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线索:

按年来掌握,一年一个主题:
1、第一年,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这是从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蒋介石采用反革命两手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一手是假和平,一手是真内战;中共则是革命的两手,一手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一手准备自卫战争。
2、第二年,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这是战争的第一年。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3、第三年,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这是战争的第二年。中共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4、第四年,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这是战争的第三年。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阶段,主要有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等;
第二阶段是三年战争阶段。
三年战争阶段又可分为三小段:
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
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
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蒋相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
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者合作或者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致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文革:

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的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的运动。


“文化大革命”发动原因:

①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②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③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表现:

①造反派违背宪法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并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社会秩序混乱,公安部、法院和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
③“文革”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文革”教训: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历史证明,结束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说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文革”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①制定政策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②必须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
③必须坚持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
④既要反右又要反“左”,但主要是防止“左”,因为“左”倾错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从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认识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文革”发动的原因看:
(1)民主法治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我国长期的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淡薄。
(3)世界各国推进的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是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必要。
2.从“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的后果来看
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治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政治生活及党的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治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治建设的破坏也是民主法治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
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
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经济特区: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经济特区特色: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
1.特区的经济性;
2.政策的特殊性;
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
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和海南特区。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经济特区之“特”在审批问题上的优惠政策: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经济特区内政府采取的税收刺激的办法:

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公司税率仅为15%。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国内企业税率高达55%(将逐渐减少至33%)。内地外资企业税率也高达33%,外资企业在赢利后头两年享受免税待遇,在随后两年中减税50%。


特区的设立:

(1)五大特区:1980年起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离港、澳、台较近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3)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5)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建设资金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有多项税收、土地使用、劳动力使用等优惠政策。经济特区发挥的作用也很“特别”:
(1)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
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
物价改革;
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
证券市场;
企业产权转让;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
住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等等。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
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年国家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88年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27个,中部地区10个,西部地区12个)。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积极探索,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吸引外资的热点地区,并在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1)全方位,是指对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根据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3)宽领域,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原因:

1、国际方面:
①20
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
、国内方面:

①“
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
、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外向型经济”战略:

1、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
2、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影响:
①“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③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
④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内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其目的主要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即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在开发区内对投资者实行某些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区内的经济成分以中外合作、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企业一般技术水平较高、工艺先进、管理科学、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各沿海开放城市已不同程度的筹建或建成了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地区大多是濒临港口的新开发区,多以老市区为依托,发展港口加工工业较为有利。其基本特点是:
1.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
2.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
3.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
4.产品以外销为主;
5.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沿海经济开放区:

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1984年4月,中央决定把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海南岛作为对外开放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
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三个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1.6亿。
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外向型经济:

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外向完全型经济主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各异,因而外向型经济也各有不同特点。国际上的外向型经济,按其商品、资本、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
1、出口导向型。即出口总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和深加工产品出口导向型两种。如韩国、台湾。
2、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如美国、日本。
3、完全外向型。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基本上没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兑换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如香港。
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狭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其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

高技术企业:

1、从事以光电技术、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
2、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
3、以超导材料、人工定向设计材料为主的新材料技术;
4、以核聚变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技术及以深海采掘、海水利用为标志的海洋开发技术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
其特点是:
1.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2.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较高;
3.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4.区域密集。高技术企业往往集中在一些智力密集的特殊区域内,比如美国加州的“硅谷”;
5.高风险。由于高技术的复杂性、尖端性、发展变化的迅速性以及高技术领域内异常剧烈的竞争,高技术企业往往要承受比普通企业大得多的失败风险,而它一旦成功,所获得的效益却是巨大的。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步,是开发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中央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除实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优惠政策外,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并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鸦片战争后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浦东开创的众多“全国第一” :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设有五个副主题,分别是: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全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环境中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城市化浪潮、未来城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选择“城市”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因为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课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话题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城市、企业等,将围绕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上海世博会意义:

1、中国赢得了世博会的权利,那么就是一次重大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等等各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2、政治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促进各国交流增进各国友谊,让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很多外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展示,由中国提供一个平台,这样就能够使得各国的关系更为融洽。
3、经济方面,自然世博会会推动上海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上海的生活质量提高,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4、文化方面,各国的先进的科技在中国展示,各国的文化风俗在上海交融。


发现相似题
与“2010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欢腾了上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