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化学

首页
  • 填空题
    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常见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使用过。请接下列要求把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1)给液体、固体加热,需要用_______________。
    (2)配制溶液时,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_______________。
    (3)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________。
    (4)少量液体的蒸发,浓缩和结晶时,需要用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中题化学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满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常见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使用过。请接下列要求把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1)给液体、固体加热,需要用_______________。(2)配制溶液时,溶...” 主要考查您对

用于加热的仪器

药品的取用

蒸发

结晶

溶液的配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用于加热的仪器
  • 药品的取用
  • 蒸发
  • 结晶
  • 溶液的配制
用于加热的仪器:
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坩锅、蒸发皿、燃烧匙等。



 


加热仪器对比分析: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锅、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均匀受热)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锅、蒸发皿、燃烧匙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 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燃烧匙
不可加热的仪器 量筒、漏斗、集气瓶

试管 少量试剂反应;少量物质溶解;收集少量气体。
烧杯 盛装液体;反应容器;配置、浓缩、稀释液体;水浴加热。
烧瓶 圆底、平底、蒸馏。
锥形瓶 中和滴定容器;蒸馏的接收容器。
蒸发皿 蒸发、浓缩液体结晶。
坩锅 高温灼烧固体物质。
燃烧匙 加热或点燃少量粉末或液体。



药品的取用原则:
①使用药品时的“三不(不触、不闻、不尝昧)”源则:不能用手接触约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时注意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最大量,液体不超过容器容积的1/3,固体不超过1/2。
③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因为要 “节约”而放回原试剂瓶,这样做会污染试剂瓶中未使用的药品。因此,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药品取用对比分析:
1、同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使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横、二送、三直立”,即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人试管底部(如下图所示),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滑入试管底部。

②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将试管(或容器) 横放,把药品放人试管(或容器)口以后(如下图所示),再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慢地滑到试管底部,防止打破试管(或容器)底。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滴管吸取法: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 (如下图所示)。

②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如下图)。


3、定量取用药品
①物质的称量。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使用天平先调零,左物右码要分清,玻璃器皿、称量纸,镊子夹码手不行。即称前先将天平调平衡,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托盘上要垫有大小一样的称量纸,如果是腐蚀性药品,要放在表面皿或蒸发皿中称量。用镊子夹取砝码,直到平衡。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0.1克。
②液体的量取。根据被量液体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筒。“使用量筒先放平,量简刻度没有零,视线与凹液最低点,保持一致方可行”。
注意事项: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直接闻气体、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2、块状固体:用镊子夹持,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将试管竖起,
使块状固体慢慢滑入试管底部,防止打破试管底
3、粉末状固体: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落入底部
4、液体药品: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握在手心里,口口相挨免外流,试管略倾便操作。

使用胶头滴管时,要两两对正,滴管竖直悬空,不能伸入其中,更不能相碰。吸液后胶头滴管不可倒置或平放,防止药液腐蚀橡胶帽。若用滴管取完液体后,可用少量清水冲洗,以备再用。滴瓶上的滴管,不可交叉使用,也不可用清水冲洗。

节约原则:
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药品一般取用1—2mL,固体药品一般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原则。

防污染原则:
取用后多余的药品不能放回试剂瓶;胶头滴管滴加药品时,不能倒置,也不能将胶头滴
管的尖嘴伸入仪器口内。用过的药匙、镊子应该用滤纸等擦干净以备用。粉末药品应用纸条取用。

定义:
液体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湿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等。

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

装置:
                      

原理:
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晶体,这是常用的一种结晶方法。

影响因素:
温度、湿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主要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因为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液体中总有一些速度较大的分子能蒸发仪器蒸发皿蒸发仪器蒸发皿够飞出液面脱离束缚而成为汽分子,所以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液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速度增大,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量就会增多,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就越快。

(2)液面表面积大小。如果液体表面面积增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时间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量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3)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当飞入空气里的汽分子和空气分子或其他汽分子发生碰撞时,有可能被碰回到液体中来。如果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快,通风好,分子重新返回液体的机会越小,蒸发就越快。
注意事项:
①加热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而发生飞溅;
⑦当蒸发皿里出现较多量同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
③刚加热完与匕的蒸发皿不能用手拿取,也不能用冷水冲洗;
④如果要用烧杯浓缩溶液,加热时要垫上石棉网,以防烧杯受热小均匀而破裂。

操作口诀:
皿中液体不宜多,防止飞溅要搅动。
较多固体析出时,移去酒灯自然蒸。

结晶定义:
            
                          水的结晶
1、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
2、晶体,即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而形成的固体。也叫结晶体。 
结晶方法:
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
1、蒸发结晶
(1)原理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2)实验过程
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放于铁架台的铁圈上,倒入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者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2、降温结晶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1)原理
      ①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
      ②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多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杂质,就要用到氯化钠的结晶方法即蒸发结晶,反之则用降温结晶。
      ③当然有关了。溶解度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一般用降温结晶,溶解度曲线略平的物质,其溶解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用蒸发结晶。
      ④补充说明:“谁容易达到饱和”就是说两种可溶物质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含量较大,那么它就先达到饱和。这时它就容易析出,我们就采用它的结晶方法。
      ⑤氢氧化钙和气体除外,因为其溶解度曲线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应降温,其余方法相同。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
对于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的不同,采用结晶法分离。如分离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可先将它们配制成热饱和溶液,然后再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知识梳理:

1 、固体 + 水
①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②实验器材:托盘天平 + 药匙(或镊子) ;合适的量筒 + 胶头滴管;烧杯 + 玻璃棒
③注意事项:计算、称量和量取都要准确,溶解时固体要溶解完全

2 、液体 + 水
①实验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②实验器材:合适的量筒 + 胶头滴管;烧杯 + 玻璃棒
③注意事项:计算、量取都要准确,同时需要两种不同规格的量筒


配制溶液的步骤:

(1)用溶质和水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等。
②实验步骤:
计算→称量药品→量取水→搅拌溶解

a.计算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b.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溶质,倒入烧杯中;
c.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溶解;
d.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的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③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变化的因素
a.称量时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错,如止确称量5.8gNaCl,应在右盘放置5g砝码,再用0.8g游码,若放错位置,将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则实际称量NaCl的质量为5g-0.8g=4.2g,这样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b.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读取示数错误,读取示数时仰视读数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大于理论值,将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读取示数时俯视读数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小于理论值,将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洒落到外面或未倒净,将导致溶液溶质质最分数偏大;
d.所用固体不纯,将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e.计算错误可能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

配制溶液时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原因:

在配制一定质量和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或偏小的情况。

1. 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①从计算错误角度考虑:水的质量算多了,溶质的质量算少了;
②从用托盘大平称量的角度考虑:天平读数有问题。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左盘放纸片但右盘没有放纸片,调零时,游码未拨回“0”刻度等;
③从用量筒量取液体的角度考虑: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了;
④从转移药品角度考虑:烧杯不干燥或烧杯内有水,量筒中的液体溶质未全部倒人烧杯中;
⑤从药品的纯度角度考虑:溶质中含有杂质

2. 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①称量时,所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了。


综合配制溶液的计算利用:

所提供的信息可选取多种方案配制所需的溶液。如现有KCl固体、蒸馏水、5%的KCl溶液、15%的KCl溶液,配制100g10%的KCl溶液,其方案有:
所需药品 主要步骤
10gKCl+90g蒸馏水 用天平称量10gKCl,用量筒量取90ml水,分别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至KCl固体全部消失
66.7g15%的KCl溶液33.3g蒸馏水 用量筒量取33.3mL水,用天平称66.7g15%的KCl溶液,混合均匀即可
5.3gKCl+94.7g 5%的KCl溶液 用天平称量5.3gKCl固体和94.7g 5%的KCl溶液,将5.3gKCl倒入94.7g5%的KCl溶液中,用玻璃棒搅拌至KCl固体全部消失
50g5%KCl溶液+50g15%KCl 溶液 用天平称量5%、15%的KCl溶液各50g,混合均匀即可

发现相似题
与“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常见的化学仪器,相信你已使用过。请接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