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生态文化工作上,福建省始终围绕“无形变成有形,有形诠释无形”这一主导思想,将文化与民生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文化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子。“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三平祖师文化旅游节”“漳台族谱对接和民俗展览”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纷纷开展,吸引了台湾的大量游客到闽南寻根问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福建省是如何落实“无形变成有形,有形诠释无形”这一主导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和平统一、文化先行。闽南地处海峡西岸,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优势,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祖”“同缘”、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和桥梁。2007年9月,文化部向社会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态保护区。
    (2)运用所学知识淡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闽南神韵》是全国首台以反映闽台民俗风情为核心主题的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它结合了南音、博饼、木偶、戏丑、南少林、惠安女、郑成功等最具特色的闽南元素。《闽南神韵》自2009年首演以来已演出500多场,深受中外观众喜爱。某班学生就“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进行了讨论,有学生说:“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闽南文化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
    (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观点所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田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在生态文化工作上,福建省始终围绕“无形变成有形,有形诠释无形”这一主导思想,将文化与民生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文化...” 主要考查您对

文化及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中华文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化及社会作用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化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文化的内涵: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现象)。


文化与文明比较:

文化 文明
区   别 从性质特征上看  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 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程度。
从成果上看 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联 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总之,从人类历史的长河看,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文化的理解: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
③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社会作用:

(1)从量的角度看,文化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从质的角度看,文化的力量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第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了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如英、法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导致其革命道路之异。
第二,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作用。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丰富文化消费,而且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看,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②从国际上看,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推行霸权主义,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③启发和要求: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国际政治斗争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竞争和冲突反映出来。我们要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抵御风险、取得主动,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文化的反作用:

(1)文化是依存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
(2)文化虽然也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
(3)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表现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促进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或变革。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和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的含义: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途径 具体表现
商业贸易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人口迁徙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育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他途径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丰富发展了外国文化,增强了中外互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兼收并畜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


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提醒: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


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易错点: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提醒: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人民群众的构成成分永恒不变。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具体阐释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提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质上,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量上,人民群众是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


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和全体公民的关系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在生态文化工作上,福建省始终围绕“无形变成有形,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