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往频繁、科技文化教育高度发展。
    (1)唐太宗推行了哪些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承与创新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科举制度,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说出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一项科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隋唐社会繁荣的原因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借鉴或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0110期中题历史问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往频繁、科技文化教育高度发展。(1)唐太宗推行了哪些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 主要考查您对

贞观之治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唐僧)

赵州桥

唐都长安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唐朝的社会生活

唐朝的精神风貌

唐朝火药的运用

盛世经济的繁荣(茶、筒车、曲辕犁、陶瓷业唐三彩、长安的繁荣)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贞观之治
  •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 玄奘西游(唐僧)
  • 赵州桥
  • 唐都长安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唐朝的社会生活
  • 唐朝的精神风貌
  • 唐朝火药的运用
  • 盛世经济的繁荣(茶、筒车、曲辕犁、陶瓷业唐三彩、长安的繁荣)

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和唐太宗统治政策: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新政:


如何看待封建的“盛世”
1.封建的“盛世”的局面出现时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哪一朝代的封建“盛世”,都需要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可见“盛世”的局面来之不易。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所谓的“兴盛”都是相对于严重的混乱而言的。因此,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封建“盛世”的局面都不可能持续长久,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下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原因,发人深醒。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
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
2.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正因为九品中正制评的标准是门第,士族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即可授官,寒门子弟即使才德优秀也不能授官。科举制有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随着发展也增加了乡试,省试,会试和殿试。使得士族无真才实学子弟无法通过家族来获得官位,而庶族地主有真才实学子弟很快得到了提拔,国家也选出了真正有才学的人。
3.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魏晋时,士族势力逐渐壮大,并且逐渐了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国家指派中正评定等级,但是实际是门阀士族们的操控的晋升工具。科举制是由礼部统一主持考试,并且经过殿试由皇帝考核,这样,国家真正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
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唐朝的进士科最受重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不过,进士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所以当时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谚语。那时的考试条件很差,进士、明经的考场设在贡院的东西两廊,时间往往是正月、二月,长安的天气很冷,常常遇到雪天,唐诗有“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的描述。但是实际只是在屋檐下席地而坐,还要答卷子,滋味和不好的;后代王朝虽然改善了考场,不过条件依然很艰巨。

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优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宾贡进士,被委任为客卿,先后担任光禄大夫、御史丞、秘书监等职。阿倍仲麻吕和唐朝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深厚,常作诗唱和。他一生在中国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鉴真:
鉴真,复姓淳于,扬州人,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


与汉代相比,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特点:
1.交流次数更加频繁,交流领域更加广泛。汉代多是与多个日本本土小国之间以经济交流,据可考史料来看交流并不频繁,唐代则是对日本的天皇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领域的交流。
2.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汉代日本“使译通于汉”,唐代日本则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
3.对日本的影响不同,汉代为册封,唐代发生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留学唐朝的回国的人策划的,对日本的封建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朝时期和日本友好交往的意义:
1.首先促进了唐朝和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大大加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代表人物鉴真;
2.日本派遣留学生,使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成果,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代表人物为阿倍仲麻吕。
3.对日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文字体系多个方面影响深远,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


日本招提寺内鉴真塑像:
 


唐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多方位的深远影响:
政治方面:
贞观十九年(645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建筑风格方面: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语言文字方面: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唐朝著名诗人的诗文不断传入日本,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尤为日本人民喜爱。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喜爱,唐人的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科学技术方面: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穿入日本。
生活习俗方面: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名陈袆。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酱《老子》翻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义净:
义净,俗姓张,咸亨二年(671年),他从广州乘船去天竺,现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今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10年。义净先后周游了30余国,历时25年,共带回梵文经书400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12年,译出佛经56部,230卷,还写出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的可贵资料。


 


玄奘西行示意图:
 


玄奘西行: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虽然非全是真事,但是唐僧确实是有历史记载的。唐朝时有一名僧人叫玄奘,佛号三藏法师,俗称为唐僧。他原名是陈袆,公元602年生于河南。由于家中贫穷,13岁时便出家为僧。他聪敏好学,经常研究佛经,到各地向高僧求教。公元626年,他来到长安拜师,听过古印度(天竺)那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精通各派的佛学学说,于是觉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和取经。
公元627年,玄奘不顾洪荒出玉门关西进,抱着求学的心愿,横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后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继续西进,走了五天四夜,滴水为进。他到西域后,收了三名弟子,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法力神通,但是有着孙悟空的忠心,猪八戒的机智,沙僧的勤恳,经过大雪山时,三个徒弟都被冻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玄奘在那里向戒贤法师学习佛学理论。两年后,他又到各地去游历,前后到了100多个国家,参加过很多的佛学辩论会,没人能驳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玄奘在印度游学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此后,玄奘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费时19年,译出75部,1335卷。如今这些佛经在印度已经失传,玄奘的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公元644年,玄奘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州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这座桥的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智慧,比欧洲早了700多年。

赵州桥的特点:
1.石拱型桥石桥,桥的两端深入河堤下方,换句话说,只要河堤下方的土地有足够的支撑力,那么桥就有多大的支撑力;
2.没有桥墩,可以最大限度的过水;
3.除中间的大桥孔外,桥的两侧分别还有两个拱形的小桥孔,过水量大时,水流可以从小桥孔流过,进而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力;桥身结构为石砌,未用钢铁材料,减轻了桥的自重。


赵州桥:
 
世人对赵州桥的评价:
梁思成:“河北赵县安济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李约瑟:“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Fugl-Meyer):“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唐都长安: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定为都城。在隋朝的大兴城的基础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长安城的建筑设计的影响:
长安城的建筑设计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当时国内各城及日本的都城皆竞相效仿。


唐都长安的平面示意图:
 
唐都长安的城市的特点:
1.唐长安城的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商业区即“市”、市民居住区,彼此区划分明,这为唐以后各代都城的建设开创了先例,后来宋、元、明、清各代国都的建设布局,基本上都继承了唐长安城的规模。
2.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
3.唐长安城东西城设东、西两市,也是一个重要特色。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共有二百二十个行,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经济活动的中心。
4.唐长安城经过精心规划,注意到城市用水问题,同时还特别注意保持城市市容的清洁,这一点给后代积累了宝贵经验。唐长安城东临浐水,北枕渭水,从隋时就将龙首、永安、清明等渠引入城内,唐玄宗时又引潏水入城,并引进内苑。
雕版印刷: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法是将图画或者文字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然后印墨印刷。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刚经》残卷,卷首有图,刻印精美,现存于伦敦博物馆中。唐代发明的印刷术,以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影印图片:
 

雕版印刷的盛行:
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版印的佛像。8世纪80年代,有了,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道,有人拿白纸的写本在街头叫卖或者换取酒茶。到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下来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可见在唐后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发达。
《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唐朝的社会生活:
隋唐时期,由于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中外交流也多,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这导致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隋朝时,隋炀帝经常出游,随从官员为了方便,喜欢穿戎装。受这种影响,天下部分贵贱都爱穿戎装。进入盛唐后,“士女皆竟衣胡服”,戴胡帽。那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反映了唐代比较开放的社会风尚。
唐朝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杂粮居多。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在隋唐时期,饮酒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的生活中谁都离不开酒。富贵人家的宴席上,通常必陈以名酒佳肴,山珍海味。饮酒时,有歌舞欢娱侑酒劝酒;有种种生动有趣的酒令游戏以佐酒助兴。茶成为了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习俗风靡全国,陆羽所写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后来茶和茶道也流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盛行至今。
唐朝的文娱活动也很丰富,有打马球,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尤其是春深时节,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出现玩耍。隋唐时期的季节性节日很多例如一年里有春节、上元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可见,我国的传统节日已经在唐朝根深蒂固。



《茶经》:
 

唐朝的精神风貌:
1.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了胡汉交汇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唐朝允许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做官、与之通婚,展现了唐代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的特点;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
2.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现了唐朝的知识分子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进取精神。
3.诗仙”李白的诗,展示了唐代士子风流俊逸、自由豪迈的时代精神风采。

唐朝火药的运用:
我国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的火药箭:
 

火药的起源: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琉璜伏火法,用琉璜、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琉璜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唐末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代航天发射火箭有何异同:
唐末用于军事上的火箭在火药发明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引燃剂为黑火药,但仍然需要借助于弓弩等机械力发射,功能在于纵火和燃烧。后来人们在普通的羽毛箭上绑上一个火药筒,点燃引线后借助于火药燃烧的燃气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羽毛箭自行发射,这与现代航天发射的火箭推进原力基本一致。当然现代航天的火箭,其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可用于探测高空大气、发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功能很多。

邸店和柜房:
隋唐时期出现在市经营场所,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房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银行的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唐三彩:
是唐代陶器的杰出代表,它是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五色釉之后,以黄、绿、白、赭、蓝等颜色绘成花纹图案,在烧制而成,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色彩鲜丽,造型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隋唐两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隋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对比汉代和唐代手工业分布和原因:
1、汉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或者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开发早,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2、唐代: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大运河的开通带来沿岸交通的便利,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自魏晋以来,江南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农业发展较快。
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1.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1)圩田更加普遍;
(2)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1)大运河利于农田灌溉;
(2)唐设职官管理水利;
(3)创制筒车和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产地分布广(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
2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 .分工细,品种多,新产品(陶瓷业有唐三彩,有瓷中有著名的秘色瓷)
4 .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唐朝商业繁荣:
1.交通便利。商人遍布全国,交通要道上有私家店铺,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便利。
2.货币规范。唐朝初年,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从此,开元通宝成为了唐朝通用货币。
3.市场发达。
(1)交易场所固定;出现了市。
(2)政府管理市场;
(3)市有邸店柜坊;
(4)限制规模时间;
(5)出现夜市草市。
4.经商的人很多。唐朝采取不抑制商人的政策,而且准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城市的兴旺:
1.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2.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

筒车:
 

唐三彩:
 


发现相似题
与“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