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历程是从经济的工业化到政治的法制化、民主化,再到思想的人性化、科学化三个层面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的。而工业化是近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90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拉开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时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并受其双重压迫和束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1923年前后。在此期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还有缫丝、卷烟、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都有很大幅度的发展。采煤、冶金、水泥等重工业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民族企业,但是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材料三:1953——1956年党和政府把民族工业引导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到1957年底,我国以苏联的援助下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世纪6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历经曲折发展,但仍然取得一定成就。
    材料四: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我国近代工业的特点。从材料二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材料三中1953——1956年党和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把民族工业引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到1957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取得如此成就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导致19世纪6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历经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
                                                                                                                                    
    本题信息:2012年湖北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历程是从经济的工业化到政治的法制化、民主化,再到思想的人性化、科学化三个层面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的。而工业化是近代化...”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改革开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大跃进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 改革开放
中国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
(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
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夹缝中艰难发展)
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表现:
(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和艰难;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原因: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春汽车制造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大跃进运动:
1958-1960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

大跃进运动:
1、形成原因:
(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2、表现:
(1)农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并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有的虚报水稻亩产65127公斤。
(2)工业方面,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了环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
3、影响: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跃进时期宣传画:
 

人民公社制度:
“大跃进”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1958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扩大与翻版的,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1.一“大”二“公”规模大,在全国农村盛行,把农民的一切全部收归公社所有。
2.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3.强化自给型经济。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其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
人民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前提是把所有东西交出来!)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间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政治运动,历时10年。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错误的估计当时我国的政治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而发动的,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红卫兵运动:

红卫兵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由一群单纯、热血沸腾和政治挂帅的大、中学生组织起来的,随着红卫兵“北上、南下、东征、西进”的大串联如火如荼地展开,红卫兵运动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从而严重地困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正常次序的维护。 

上山下乡运动:

是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于国家无法解决历年新增长的社会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而不得已采取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商业、服务行业也不招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掀起大规模动员、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并持续多年。历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总数多达1650余万人。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到边疆去,经受了长时期的艰苦劳动锻炼和生活上的磨难,为开发祖国的不发达地区,为发展农村的生产、农田水利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大批知识青年正当其学知识、学文化的最好青春年华,却丧失了接受学校教育和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这就不能不给国家建设人材的培养造成难以弥补的年龄断层,给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性质:
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也就是说,有人要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那时候,林彪、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形同虚设。
2.国民经济损失巨大。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大批工矿企业处于长期停产,半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没有提高。“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仅国民收入就损失约5000亿元。
3.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遭到破坏。如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学生当红卫兵去闹“革命”,上山下乡,广大知识分子遭到迫害等。“文化大革命”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4.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内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1.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4.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赎买: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列宁、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百分之五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
“赎买”政策
2.策略:
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 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
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1、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
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2、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14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4、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现相似题
与“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历程是从经济的工业化到政治的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